2.1.3经典文献释义
祖国医学对“滑胎”、“黄疸”概括为冲任虚损、胎蕴湿热所致。以湿、热、虚、瘀立论。认为该病源于孕妇素体脾肾不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通利水道,湿浊不化、蕴久化热,湿重热盛,与血搏结,瘀阻气血,而致肝郁气滞,胆失疏泄,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胆汁排泄失司,溢于肌表,在小儿则表现为胎黄。孕期胎儿在胞宫受湿热之邪熏蒸,胎失所养,故发胎漏、胎动不安、胎死腹中。也可因饮食劳倦内伤,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致使孕妇湿热太盛,热传胞胎,致胎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熏蒸肌肤而发黄疸。胞脉系于肾,肾藏精主生殖,肾精汇于胞胎而致母体肾精虚损。气虚无以载胎,血虚无以养胎。肾虚无以系胎,而致胎元不固。肾虚鼓动乏力,血寒滞而不行,或肾阴虚生热,火热灼精,血少滞而不行,致瘀阻胞宫胞络而坠胎。治疗重视清热利湿、养血安胎、补肾活血、健脾益气。
2.2 117篇文献分析
2.2.1 文献概况
来源于全国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杂志共78种,时间:1992-2013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母儿血型不合25篇,单用中药治疗92篇。报告病例均有诊断和纳入标准,53篇文献有排除标准,占45.30%。病例对照61篇,占52.14%,其余文献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以抗体效价降低为指标。对照研究采用中药组和空白组、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药1组和中药2组三种形式。46篇文献采用随机分组,占39.31%。只有2篇文献采用盲法(单盲),占1.71%。共报告病例12380例,观察组8795例,对照组358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42%。研究Rh母儿血型不合文献5篇,占总文献的4.27%,报道病例307例,占总病例数的2.48%,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4%,56.6%,均低于总体水平。
2.2.2 方剂
经方10首,其中茵陈蒿汤原方出现19次,茵陈蒿汤加味出现14次,寿胎丸出现5次。六味地黄汤出现2次。自拟方63首,其中单味药方有茵陈、鸡骨草。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中药合剂,中药口服液,冲剂、胶囊、针剂、外用洗剂。
2.2.3 药物
使用中药86味,累计为1025味次,出现频数为茵陈110次,黄芩100次,甘草83次,大黄79次,栀子64次,白术51次,白芍42次,续断37次,当归36次,寄生35次,菟丝子34次、黄芪33 次,益母草28次,党参26次,茯苓各23次,杜仲21次,川芎15次,木香14次,山药、丹参各11次,枸杞10次,熟地、木香各9次,青蒿8次,金银花7次,黄柏、鸡骨草、香附、砂仁、莲蓬、枣皮、黄柏、生地黄各6次,丹皮、赤芍、仙鹤草、泽泻、柴胡各5次。5次以下药物48味,未全部列出。其中高频药物为茵陈、黄芩、甘草、大黄、栀子、白术、白芍、续断、当归、寄生、菟丝子、黄芪、益母草、党参、茯苓、杜仲。累计出现802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次的78.24%。
2.2.4 高频药物分析:《神农本草经》记载,茵陈可除热结、退黄疸,为清热退黄、疏肝利胆之要药。黄芩清热利胆退黄,兼具保胎之效,丹溪誉为“安胎圣药”。大黄泻热通腑、活血祛瘀。可加速胆红素排泄,增加血小板,促进凝血。茵陈、益母草、白芍、大黄等含有A、B血型的半抗原物质,可中和免疫抗体[2,3]。栀子清热泻火利湿,可增加胆汁分泌,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白芍可抑制子宫收缩,防止红细胞破坏。益母草、当归、白芍活血化瘀,续断补肾安胎,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保胎,甘草调和诸药并解毒。整个用药以清热利湿、养血活血、健脾益气、补肾安胎为特点。
2.2.5 文献总体评价
文献的总体评价质量较差。117篇文献中,46%的文献没有明确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的辩证分型,诊断均采用西医教科书标准,很少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54.7%的文献未描述排除标准。所有文献均未提及样本含量的估算,有些文献样本含量太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含量不均等(8795/3585)。观察时间有跨度超过10年的,基线一致性较差。47.86%的文献没有设立对照组,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以抗体效价降低为指标。60.69%文献没有采用随机分组。只有2篇文献采用盲法(单盲),占1.71%。69%的文献没有提及随访。73%的文献没有退出与失访病例描述。所有文献均无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研究Rh母儿血型不合的文献较少,只占总文献的4.27%,占总病例数的2.48%。统计学方面,有37%的文献仅仅给出P值范围,未对具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有20.51%的文献只有专业结论,没有统计学描述和统计学结论。因本病的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结局指标大多自己制定标准,疗效判定简单,差异性较大。研究采用的中药药味、剂型、剂量、配伍,用药疗程的不同,也是导致异质性的原因。
3.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祖国医学经典文献指出该病是由于冲任虚损、胎蕴湿热所致。以湿、热、虚、瘀立论。治疗重视清热利湿、养血安胎、补肾活血、健脾益气。现代临床治疗以茵陈、黄芩、大黄、甘草、栀子、白芍、当归、白术、益母草等为治疗母儿血型不合的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养血活血、健脾益气、补肾固冲为该病的治疗大法。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母儿血型不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文献总体评价质量较差。
4.讨论
近年来,母儿血型不合的中医药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4],对病机的认识从湿热蕴阻胞胎,气滞血瘀,发展为脾肾虚损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治疗上由单用苦寒利湿、补肾活血到健脾益气,培固胎元;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产前分期干预;中药剂型由汤剂到丸剂、冲剂、口服液、注射液等,便于大规模临床使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临床研究中样本量计算不规范,分组很少使用随机化原则,研究中没有应用盲法,对母儿Rh血型不合研究较少,缺乏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包括对中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对母儿血型不合中药干预的安全性评估;规范诊断标准和结局评价指标,采取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研究,使中医药治疗母儿血型不合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供 8 年制及 7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
[2]谭焕萍,马宝生,王玉生.茵陈临床效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74-7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