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非蛋白热氮比 临床经验证实,非蛋白热氮比为150:1~200:1较为合理,严重创伤及感染患者应增加氮量、降低非蛋白热卡(100:1)。统计发现共有2 045张处方医嘱非蛋白热氮比不当,占总处方数的61.14%。有1例处
3.2.2非蛋白热氮比
临床经验证实,非蛋白热氮比为150:1~200:1较为合理,严重创伤及感染患者应增加氮量、降低非蛋白热卡(100:1)。统计发现共有2 045张处方医嘱非蛋白热氮比不当,占总处方数的61.14%。有1例处方含: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1 000 mL、20%脂肪乳注射液250 mL、10%氯化钾注射液45 mL、10%氯化钠注射液60 mL、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2支、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30 mg、胰岛素注射液36 U,非蛋白热氮比为50,非蛋白热量太少,这样机体会把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用来提供能量,造成药物浪费,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3处方组分不全
由表2可见,只有8.67%的TPN处方中补充了磷制剂,绝大多数没有另外补充磷,仅靠脂肪乳中的卵磷脂(20%的250 mL脂肪乳中含磷4 mmol)是不够的,在禁食情况下磷的补充量应为15~30 mmol/d。磷是细胞内的主要阴离子,是缓冲系统的一部分,参与ATP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红细胞2,3-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的氧转运系统,是促进合成代谢的重要元素。因此,磷的补充不可忽视[3]。微量元素是某些酶、维生素及激素的活性因子,参与体内氧的储存和电子传递,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次调查发现,无1例使用微量元素,使用Ca2+、Mg2+的处方亦偏少。维生素使用比例为95.78%,但仅限于水溶性维生素,无1例使用脂溶性维生素。短期应用TPN因体内脂溶性维生素有储存,可不必补充,但长期应用会造成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需及时补充。有2例分别连续用了31及69 d TPN的病例,仅补充水溶性维生素而忽略了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有24.90%的处方使用了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此为一种新型氨基酸。近年来,关于谷氨酰胺的研究报道很多,是许多重要代谢反应中的底物和调节物质,并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在TPN中加人谷氨酰胺可增加小肠和结肠细胞的活性,改善肠黏膜功能,降低胃肠道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7]。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已成为TPN中的常用的组分之一。
3.3TPN的配伍问题
3.3.1电解质浓度偏高
电解质浓度偏高的处方有57张(1.70%)。脂肪乳粒表面磷脂带负电荷,是靠乳滴间阴离子的相互排斥而达到稳定的。TPN中如果加入的阳离子、尤其是高价阳离子浓度过高会中和脂粒表面的负电荷,导致破乳。由于破乳现象很难被发现,因此对TPN中的电解质需限量规定,一般1 L液体中最多只能加6支10%氯化钠(Na+<100 mmol/L)注射液、3.5支10%氯化钾(K+<50 mmol/L)注射液、3 mL 25%硫酸镁(Mg2+<3.4 mmol/L)注射液、5 mL 10%葡萄糖酸钙(Ca2+<1.7 mmol/L)注射液[3]。笔者曾接过1张处方,在近2 L的液体中除了加入13.5 g的氯化钠(10%氯化钠注射液90 mL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及10%氯化钾注射液60 mL外,还加入了20 mL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及10 mL 25%硫酸镁注射液,经过与临床医师沟通,详细解释电解质超量的弊端后,医师及时将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由20 mL改为10 mL、硫酸镁注射液由10 mL改为6 mL,确保了合理用药。经过药师的持续努力,这方面的不合理用药越来越少。
3.3.2治疗性药物的添加
临床上有的医师习惯于把一些治疗药物添加到TPN中一起静脉滴注,如止血药酚磺乙胺注射液、肝病辅助用药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此类处方共有35张(1.05%)。因TPN本身所含的成分较多,各种组分的混合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原有微粒变大、产生新的或引入外源性微粒,在输液中造成极大危害[8],而脂肪乳的加入会掩盖药物间理化反应所产生的沉淀、变色等现象,故为了保证TPN的稳定性,除了已被证明对TPN稳定性无影响的药物外,不宜添加其它治疗药物。
3.3.3维生素的添加
维生素C含烯二醇结构,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氧化性的醌类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两者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维生素C的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两者不能合用。而调查显示,两者合用的处方有245张(7.32%)。由于维生素C及维生素B1等维生素都易被氧化,在TPN配置结束后要尽量排空袋中残余的空气,这样可延缓维生素的氧化。
参考文献
[1] 余维英. 我院全肠外营养处方质量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4):146-147.
[2] 陈燕,王育琴,林阳,等.全营养混合液临床应用情况探讨 [J].中国药房,2007,18(2):152.
[3] 蔡卫民,袁克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08-115.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2.
[5] 吕桂芬,罗天航,高青,等.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7(1):60.
[6] 朱青,葛卫红.我院2008年1-6月肠外营养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11.
[7] 温筱煦,张娟,冯端浩.某医院2006-2008年肠外与肠内营养用药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6):445.
[8] 冯文周,陈亚娜.全肠外营养液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J].广东药学,2003,13(4):49-5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