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痛点分布及应用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罗凛 甘卓 杨丽芳 发表于:2012-03-19 15:06  点击:
【关健词】斜方肌 痛点 分布 应用
验证分析压痛点与激痛点理论在斜方肌痛症上的敏感频率及效用;方法:通过对300例项部肌筋膜痛症患者的斜方肌进行触诊检查,记录痛点分布,分析其分布规律;将单种痛点敏感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按压痛点和激痛.最分类给予相应治疗,B组则给予相反治疗,

 压痛点(Press point)是由宣蛰人教授经临床实践,从6000余例软组织松解手术中挖掘出来的痛症临床反应点;肌筋膜激(触)痛点(Myofascial triggerpoint)是由美国心脏内科医师David G.Simons,Janet创立的,并同Travell,Lois S.Simons一起整理撰写了《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简称激痛点手册)一书。两种不同的论点在临床工作中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提示,而其在某种特定痛症上的疗效也是十分显著;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两种论点之间的矛盾性与其在实际应用的可变性。因此,我等经过对这两种论点的研究和学习后,从2011年3月起,对300例项背部疼痛患者的斜方肌进行了仔细的触诊检查,寻找并记录了痛点的分布及分类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项背部疼痛症状,经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关节病变。分组治疗阶段,A组总数60例,平均年龄32.23±13.06岁,最大57岁,最小18岁,压痛点敏感32例,激痛点敏感28例;B组总数60例,平均年龄34.61±15.38岁,最大55岁,最小18岁,压痛点敏感34例,激痛点敏感26例;两组病例年龄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①具有不同程度的项背部疼痛症状;②经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关节病变;③发病时间≤1年;④自愿配合实验观察并接受治疗者。
  1.3排除标准兼有下列疾病的患者应排除:①湿疹、廨、疮疡、疱疹、脓肿、感染性疾患;②丹毒、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蜂窝组织炎;③溃疡性皮肤病、疥疮、恶性肿疡、开放性创伤;④急性传染病、伤寒、白喉、肿瘤、严重心脏病、肝病;⑤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按摩后易引起出血的疾病、体内有金属固定之疾患等;⑥恶性贫血、紫癜病、急性类风湿;⑦极度疲劳、衰弱、神志不清的患者;⑧实验过程中出现其他不适宜继续接受推拿治疗的并发症者。
  2.实验阶段Ⅰ
  2.1建立斜方肌数据观察表;
  2.2对入组病例进行仔细触诊检查①用约25N力度分别按压斜方肌起点(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止点(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敏感或传导痛感;②用约25N力度按压斜方肌肌腹激痛点区域,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敏感;③在观察表上勾选、记录上述检查结果。
  3实验阶段Ⅱ
  3.1对只有单种痛点敏感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3.2A组治疗方法
  3.2.1对压痛点敏感患者,根据《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内容,对斜方肌起止点原发痛点进行按揉、弹拨治疗,再对其传导、继发痛点进行治疗;每次治疗15分钟,每周治疗2次,持续2周。
  3.2.2对激痛点敏感患者,根据《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上册)》内容,对激痛点反应区域进行离心性按揉、松解治疗;每次治疗15分钟,每周治疗2次,持续2周。
  3.3B组治疗方法(与A组相反)
  3.3.1对压痛点敏感患者,避开斜方肌肌起止点,在肌腹区域进行离心性按揉、松解治疗;每次治疗15分钟,每周治疗2次,持续2周。
  3.3.2对激痛点敏感患者,避开肌腹区域,对斜方肌起止点进行按揉、弹拨治疗,不要求出现或处理传导、继发痛;每次治疗15分钟,每周治疗2次,持续2周。
  4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4.1治疗前分别对参与实验阶段Ⅱ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又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评分。)
  4.2完成两周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
  4.3对前后评分差值统计分析。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6结果
  6.1实验阶段Ⅰ结果对300例患者斜方肌完成触诊检查,并对数据整理分析后我们发现:①压痛点敏感者217例,敏感频率为72.33%;其中单纯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敏感者83例,占压痛点中的38.25%,敏感频率为27.67;单纯止点(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敏感者56例,占压痛点中的25.8 1%,敏感频率为18.67%;起止点均敏感患者78例,占压痛点中的35.94,敏感频率为26.00%。②激痛点敏感者163例,敏感频率为54.33%;③压痛点与激痛点同时敏感者80例,占总病例的26.67%。
  6.2实验阶段Ⅱ结果
  6.2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比较:A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A1)32例,平均VAS评分为7.03±1.28,激痛点敏感患者(A2)28例,平均VAS评分为7.19±1.42,总体VAS评分为7.10±1.34;B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B1)34例,平均VAS评分为7.59±1.28,激痛点敏感患者(B2)26例,平均VAS评分为7.36±1.32,总体VAS评分为7.49±1.29。MB(P=0.08),A1/B1(P=0.65),A2/B2(P=0.11),各组间数据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
  6.22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比较:A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A1)平均VAS评分为3.89±1.00,激痛点敏感患者(A2)平均VAS评分为4.15±1.32,总体VAS评分为4.12±1.14;B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B1)平均VAS评分为4.59±1.23,激痛点敏感患者(B2)平均VAS评分为5.01±1.01,总体VAS评分为4.67±1.13。(下表1)
  
  
  各组数据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AS.1列中,A/B(P=0.002),A2/B2(P=0.03),有

统计学意义;A1/B1(P=-0.08),无统计学意义。
  VAS.0-1列(治疗前与第一周VAS之差)中,A/B(P=0.40),A1/B1(P=0.87),A2/B2(P=0.21),均无统计学意义。
  6.23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比较:A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A1)平均VAS评分为1.97±0.91,激痛点敏感患者(A2)平均VAS评分为2.57±0.82,总体VAS评分为2.37±0.88;B组中压痛点敏感患者(B1)平均VAS评分为2.73±0.69,激痛点敏感患者(B2)平均VAS评分为3.00±0.75,总体VAS评分为2.78±0.72。(下表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