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职概念的古今演变与中西对接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林纯洁 发表于:2010-12-15 11:38  点击:284次
【关健词】天职;路德;加尔文;韦伯
中国的天职概念起源于对天的自然神崇拜,早期的含义是政治职责,后来演化为普通人应尽的职责。西方基督教的天职观起源于犹太教的上帝呼召思想,中世纪只有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拥有天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赋予了每个人以天职,提高了世俗劳动的地位,同时将天职作为其尘世伦

天职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很普遍和常用的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49页对之的解释是“应尽的职责(含崇高意)”,例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又如我们常用的“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等等。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伦理领域,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而在学术界,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基督新教的天职观(Beru/Vocation)广为人知,他高度评价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天职(Beruf)一词创造性的翻译及赋予的新内涵,将之视为新教伦理的基础,认为这个概念表达出了所有基督新教教派的中心教义,促进了禁欲勤俭的新教伦理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世俗社会的天职概念与基督新教的天职概念,产生背景迥异,但在现代汉语中,天职作为日常用语和学术用语并行不悖,融洽无间。中西天职概念在汉语学术术语体系中是如何成功融合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研究还比较少,有学者对此做过对比,重点在于指出其差异,而没有看到两者相通乃至融合的一面。探索两个词的起源、变迁及通过翻译融合的对接过程,则同时具有强烈的思想史意义。
  
  一、中国天职概念的演变
  
  天职这个词是由天和职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天的最初含义是天空,如《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在自然层面还有季节、天气、空间的含义。在古人自然神崇拜的背景下,天成为最高的自然神和万物主宰的象征,于是也成了历代统治者合法性的来源。如《尚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古人很早就将君主制度的建立视为上天的意志。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如周王及后来的皇帝都自称受命于天,于是号称天子。天也被用来指代朝廷,朝廷的法律被称为天宪,皇帝的住所被称为天庭。因此,天也具有浓厚的政治含义。
  中国历来是个相对世俗的社会,虽然有不计其数的自然神信仰以及后来产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但没有形成像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的宗教传统。对天的崇拜和敬畏是最接近西方一神传统的概念。晚明万历年问,耶稣会进入中国传教,面I临着基督教信仰如何用汉语表达和传播的问题。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主张“适应政策”的传教士采用中国传统经典中的词汇对译基督教的概念,如以天主、上帝对译唯一神的拉丁语词Deus,取得了较好的传教效果。但因为中西两组概念间的内在分歧,这个政策遭到了龙华民等传教士的反对,他认为,儒经里的天,是义理或自然界的天,与基督教全真、全能、全善的唯一神的含义不同。后者获胜,罗马教廷专门发教谕禁止以天主、上帝作为翻译唯一神专名。再加上祭祖和尊孔问题的争论,终于引发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导致清廷禁教,罗马教会解散在华耶稣会,极大影响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和中西关系。这个争论还延伸到了学术界。尽管争论仍在继续,但天主作为唯一神Deus的两大对应翻译之一,在中国还是已经深入人心,罗马教会在中国就被称为天主教,这为后来其它以天对译基督教概念的词汇奠定了基础。
  职的主要含义是:职责;职位;职业;掌管;主要。此外还有贡赋、赋税的含义。它有一个中心的含义,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引申出物质层面赋税的含义,现代汉语已经很少使用。整体而言,职的含义变化相对稳定,变化较少。职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分工。“职,主也。生各有性,性各有所宜者也。”[,这包含了一种根据人不同的个性赋予人不同的职责进而建立一种秩序的含义。
  天与职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天职,就具有了多重含义,并且不断演变。
  首先,天职是自然界的职能。如《荀子·天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为天职也。”又如《列子。天瑞》:“天职生复,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又如元稹的《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朕闻天职生植,圣职教化,天职举则四时行,圣职修则万方理。”这里将大自然的给予,四季的运行都归于天职,包含了一种自然秩序的观念,并且与教化的圣职并列起来。
  其次,天职是天授予的职分。由于天具有浓厚的政治含义,这主要指政治职分。如《孟子·万章下》:“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又如《宋史》:“天理未纯,天德未健,天命未敕,天工未亮,天职未治,天讨未公。”这里的天职都是治理政事的意思,都是政治统治阶层才具有的。天职与天子、天宪、天庭等词一起作为称呼国家统治秩序的词汇,显示出一种与最高主宰天相联系的政治秩序。
  刮了近代,天职一词被用于一般的职业领域。这可能始于梁启超,他广泛应用天职到各个领域,及至社会大众。他将新闻行业视为天职,如1902年,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认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他将政治职责和政治革命称为天职,如1910年,他发表《论资政院之天职》。1912年,他在《中国立国大方针》中讲到:“今彼之自诩成功而侈然谓天职为已尽者,吾信其绝不知政治革命为何物而已。”
  近代以来,由于舆论日益发达,梁启超等人对天职的使用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革命家、政治家将天职用于宣传,文学家用于创作,天职作为一种崇高职分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身分,而且越来越频繁。如1 912年5月8日,上海士绅沈剑侯等成立公民急进党,党的宗旨就是“以养正去非、化私为公、拥护民权、发展民意、向导全国人民各尽公民天职、巩固政府、完全共和国家为目的”。又如1924年3月2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说到:“现在世界列强所走的路是灭人国家的;如果中国强盛起来,也要灭人国家,也要去学列强的帝国主义,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们的覆辙。所以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又如1926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写到:“拥护言论自由,室亦国民之天职也。”又如老舍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四世同堂》中写道:“在她看,伺候老人们是她的天职。”天职的广泛应用,最后就形成了天职在现代汉语的用法,即泛指一种崇高的职责。二、基督教天职观的演变
  
  西方基督教的天职观(Beruf/Vocation)起源于犹太教。Beruf一词源于Ruf,Vocation词源于拉丁语vocatio,都是呼喊的意思,在宗教中意为“上帝的召唤”。马克斯·韦伯对此起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天职概念源于“表达各种劳务的词源于‘使命’一词”。这一般是指神交付的使命,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搜藏 QQ书签 Google书签 POCO网摘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