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科学刊物,是科技社团服务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后方发行的科学刊物约有85种,。其中主要有:中国科学社发行的《科学》、《科学画报》、《社友》;中国古生物学会发行的《中国古生
出版科学刊物,是科技社团服务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后方发行的科学刊物约有85种,。其中主要有:中国科学社发行的《科学》、《科学画报》、《社友》;中国古生物学会发行的《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化学会发行的《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通讯》;中国地质学会发行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地质评论》;中国气象学会发行的《气象学报》;中国天文学会发行的《宇宙》;中国生理学会发行的《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会志》;中国林学会发行的《林学》;中华自然科学社发行的《科学世界》、《社闻》;中华医学会发行的《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英文杂志》;中国工程师学会发行的《工程》;中国地理学会发行的《地理学报》;中华农学会发行的《中华农学会报》、《中华农学会通讯》;中国药学会发行的《中国药学会会志》等。
举行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作为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方式,也是这一时期科技社团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地质学会迁渝不久(1938年10月1日),即组织常隆庆、李善邦等著名地质学家在重庆社交会堂举行首次公开学术演讲[1z]407,中华自然科学社“对于通俗讲演,素来重视,进行亦力”,其成都、重庆、贵阳等分社皆致力于此,1941年,贵阳分社首次在贵阳举办科普演讲,伴以中学生科学常识测验,引起人们兴趣。广西省会桂林的科技团体举办的学术报告会曾活跃一时。广西建设研究会先后邀请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作《山是如何形成的》、《实施土木工程对广西地质应注意的几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及其问题》,生物学家卢于道作《中国人的科学观》,广西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郑建宣作《国防与工程》、广西医学院院长叶培作《儿童保健问题分等学术报告”。1942年11月12日,中华医学会贵阳分会连续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李冠华讲同位素与临床医学,谢陶瀛讲先天性大网膜缺损所致肠梗阻一例,游维文讲胫骨粗隆骺炎,吴执中讲阿米巴痢疾之旦子疗法。1944年中国科学社与11个科学团体在成都召开联合年会期间在成都各大学、中学开展科学讲演。这些报告和讲座有力地促进了大后方科学知识的交流和普及。
进行科学考察既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会、社团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科技社团在大后方诸省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如中国工程师学会组织军事工程团、四川考察团、广西考察团、西康考察团等,对大后方诸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中国科学社组织了对西南、西北为期3个月的考察。中华自然科学社所组织了西康科学考察团,分为地理气象,农林畜牧,药物,工程四组进行考察,历时3月,遍历西康各重要区域,搜集标本甚多。中国地质学会几乎每届年会都会组织社员进行旅行考察。这些考察不仅掌握了大后方的资源状况,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为大后方的经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大后方科技社团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大后方科技社团的成员也在不断增加,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例,1939年有个人会员3 290人,团体会员26个,以后逐年递增,1941年有个人会员4 623人,团体会员43个,1943年时有个人会员6 731人,团体会员71个,到1945年,个人会员发展到9 482人,团体会员发展到126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
三、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发展的评价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是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的,与抗战爆发前的科技社团发展相比,具有一些新的时代的和区域的特点,而正是这些新的时代和区域的特点,决定了大后方科技社团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发展条件和环境极其艰难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虽然的抗战中后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极其艰难的,日本侵华给中国科技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局的动荡使科学工作者之间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十分困难。如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在1937年、1938年两年因战事而未能召开。由于受到交通的阻隔,在后方各地的物理学工作者不能集中开会,1942、1943、1944年3次年会只能分散在昆明、重庆、成都、陕西城固、贵州湄潭、桂林6地举行。中国科学社第22届年会原定于1937年8月2。日在杭州召开,但因为“七七”事变后局势突变而宣告无限期延期,直到三年后的1940年9月,才在昆明得以举行。中国动物学会,在抗战爆发后,年会无法每年召开,仅有1943年、1945年举办过年会。
抗战以来,由于各社团的经费不足,学会的一些经常性活动也无法进行。正如郝景盛在《抗战七年之科学》一文中所说:“上自独立之研究院,下至各大学之研究院与研究所,多是经济困难,不能发展。”科技机构尚且如此,民间社团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一些科技社团在抗战期间被迫停止了学会活动,如化学工程学会在抗战期间就没有组织任何学会活动。此外,因纸张紧张,印刷困难,社会购买力下降,致使许多科技社团的出版物销路不畅或被迫停刊。如抗战开始后《物理学报》被迫停刊近四年之久,直到1944年5月,才在成都恢复发行;《地理学报》迁至重庆后虽然继续出版,但只能改为年刊,中国动植物学会编辑的《中国植物学杂志》、《中国植物学汇报》被迫停刊;《科学》杂志出到第25卷第12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停刊,直到1943年才在重庆复刊,而且由每月一期改为3月出版一期。中国化学会出版的《化学通讯》,初为半月刊,抗战开始后无法正常维持,改为不定期出版。
(二)推动了国防建设和大后方的开发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不仅打破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正常进程,而且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支援抗战,服务国防和经济建设成为大后方科技社团的第一要务。
抗战时期大后方最为活跃的科技社团是中国工程师学会,该学会每年均召开极其隆重的年会,每届大会都以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或国防建设为中心议题,集思广益,做出方案,贡献给社会作为有关部门制订建设计划的参考,例如,1938年在重 庆召开的临时大会,提出了关于加强重工业和交通事业的意见;1939年在昆明讨论了计划经济和促进工业化的问题;1940年成都年会重点研究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1941年贵阳年会探讨了中国三年建设计划和贵州建设问题;1942年兰州年会则集中讨论了西北建设问题,1943年广西年会及各专门学会年会规模尤为宏大,出席会议达1400余人之多,由学会会长翁文灏主持,在收到的88篇论文中,有不少论文论及广西建设问题,如开发广西矿产,柳州水力发电计划,建立广西轻工业基础,会议还对开发广西矿产业组织了专题讨论。1945年重庆年会则集中讨论了战时生产和战后交通问题。从这些议题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师学会的活动与抗日战争和大后方开发的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