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及其影响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潘洵 李桂芳 发表于:2010-10-19 14:02  点击:
【关健词】抗日战争;大后方;科技社团;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

科技社团是科技人员按专门学科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学术性群众团体,是近代科学体制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在科学交流、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近代科技社团产生于20世纪初期,在二三十年代得到初步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技社团处于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时期。大后方的科技社团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对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支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推动大后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
  
  抗战爆发后,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另一方面,原本是全国科学技术最落后的大后方地区迁入了大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国民政府和广大爱国科技工作者又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科研机构,从而使大后方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高度集中,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大都迁驻重庆、昆明、成都、西安、兰州等大城市。尤以重庆、昆明、成都最为集中。迁入四川境内的高等院校有48所,其中迁入重庆的达36所,约占迁川高校的75%。中央研究院的生物、气象两研究所、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农业试验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社等许多著名科研机构、社团纷纷迁来重庆,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教、科研中心。重庆远郊的小镇北碚,由于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存在和卢作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集中了18所重要的科学和教育机构,成为重庆“最大的科学中心”。成都除本地的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外,又迁来了中央大学的医学院、农学院和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山东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昆明不仅有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还迁入了中央研究院的化学、工程、天文、数学等研究所,北平科学院的化学、物理、地质、生理、动物等研究所。伴随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一大批著名的爱国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也纷纷内迁内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性的科技社团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西南、西北地区的科技文化事业极端落后,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性科技社团,且很少开展学术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内迁,过去集中于东部地区的科技社团也纷纷向大后方转移。这些内迁科技社团主要集中在川、滇、黔、陕等省,其中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集中了最多的科技社团。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2年,先后迁入重庆的全国性科技社团有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中国纺织学会、中国林学会、冲华自然科学社、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中国矿冶工程协会、中华药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测量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国度量衡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等20多个。此外,这一时期迁到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的全国性科技社团还有:中国生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算学研究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科学教育社等。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适应战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批新的科技社团又在大后方相继建立起来。以重庆为例,先后建立的科技社团有中国农业推广协会(1939年)、中国青年科技协会(1940年)、中国工程标准协会、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1941年)、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1942年)、市政工程学会、中国自动机工程学会、战后建设研究会、中国工矿建设协进会、中国发明协会(1943年)、四川省土壤学会(1944)、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农具学会等。此外,一些学会还纷纷建立分会。中国化学会建立了成都、昆明(以士1938年)、遵义、北碚、峨嵋、泸县(以上1940年)、江西、桂林(以上1942年)、甘肃、西安、衡阳(以上1943年)等11个分会[6112’。而在广西,仅1942年就建立了中国科学社桂林社友会、中国工程师学会桂林分会、中国矿冶工程学会桂林分会、中国化学会桂林分会、中国物理学会桂林分会、广西大学数理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桂林分会等”。地方性学会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大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的内迁和新的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的建立,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的西来,使抗战大后方迅速成为中国科技文化的中心。
  
  
  二、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主要活动
  
  科技社团作为一个学术性公益团体,对社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经济义务。中国科技社团在抗战初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尽管战时条件艰难,大后方各科技社团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积极推进大后方的科学交流、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是科技社团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术年会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术年会,一方面,可以“报告并讨论社务,联络社员的感情。并宣读论文以交流一年来学术研究的心得及经验”;另一方面,“把科学的新发现或当前的科学问题,做成讲题,向当地的公众讲演,这对于通风气与宣传科学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大后方的科技社团,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仍然千方百计地恢复和扩大学术交流活动,1938年中华自然科学社在重庆召开第十一届年会。1939年9月。中断了两年的中国物理学会第7次年会在昆明召开。1939年12月,中国统计学社第9届年会在重庆举办。1940年4月,中华医学会第5届年会在昆明举行。1941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七次年会在

贵阳召开。1942年9月,中国物理学会桂林分会成立并举行首届学术年会。1943年1。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重庆举行年会。1943年12月,中国化学会在五通桥举行第11届年会。中国地质学会“自抗战以还,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每年均能如期举行年会”L9“’。中国工程师学会从1939年至1945年,每年均举行学术年会,1939年交流论文50余篇,1940年交流论文80余篇,1941年交流论文增加到160余篇,1942年更达到204篇,年会交流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年会活动既加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情联络,又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交流和科技的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