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人看待“死”方面的特殊性(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秀梅 徐楠 发表于:2011-10-13 13:46  点击:
【关健词】自杀;死;日本人;美化
由于不稳定的大环境,人民生活极度困苦不安,这个时期日本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很多分支。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人世无常,朝生夕死的观念和日本的现实相呼应,于是有了大量的信众,这些信众在佛教的世界中寻

  由于不稳定的大环境,人民生活极度困苦不安,这个时期日本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很多分支。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人世无常,朝生夕死的观念和日本的现实相呼应,于是有了大量的信众,这些信众在佛教的世界中寻求永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宗让人们期待能从污秽的世界中脱离到达净土,这种强调死后世界之美的教旨迎合了当时的时代,让苦难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当然也有主张追求活着的幸福而否定让世人将目光专注于死后之世界的,不过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往往看不到活着的幸福,为了能够更快地摆脱这种苦难,对死后世界的向往自然能占到上峰。 又到了近世,日本从被美国军舰打开国门一直到1945年战败,这期间经过了被侵略和侵略他国又战败的过程,对于即便是对于处于侵略国角色的日本人来讲,这个过程也并不轻松,伴随着战争的时代对于人民来说都是苦难的历史。
  
  三、日本人所美化的“死亡”
  
  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生活在火山地震频发的恶劣条件下的日本人的生活里所面临的能够威胁到生命的危机异常之多。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人们除了做好心理准备,时刻应对之外,更衍生了对“死亡”的美化。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是死神的玩物,既然无可逃避,那么何不坦然应对,亲之近之,向其献身,增加对其的好感,将其美化。
  日本人在美化死亡方面是不遗余力的。最典型就是,日本人将樱花的盛放和凋零看做生命的最美过程,如果死亡如花的话,首先就能让人不再那么恐惧,如果能如花般凋落的话那么似乎有种死而无憾的意味了。
  日本称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拥有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神道信仰方面也颇为统一,日本人的传统婚礼更是遵循的神道模式。并因为日本历史上的“神佛习合”将神道和佛结合起来,关于死亡,日本主流宗教强调人不管生前做过什么,一旦死亡便化神而须受到人们的尊敬。一般的日本人死后,家人都会为其做一场法式,然后寺庙会赐予法名,将其供奉到寺庙神社里面,再不论这个人生前的是非。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石川五右卫门,该人是日本16世纪有名的盗贼但在许多地方的神社中,都有该人的牌位。而佛教所宣扬的珍爱众生,包括珍惜生命这一项却被日本人选择性忽略掉了,死后皆成佛这一项就充分说明了日本人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宗教教义的。日本人为人死后所谋的福祉说到底还是活着的人规定的。日本的宗教本身就是不断引进外来文化后的产物,并不断地被日本人随着他们的需求而改造。日本文化厅统计,全国合计属于各类宗教团体的人数为二亿余人,几乎是日本总人口的二倍。这表明平均每个日本人差不多有两个信仰,这在虔诚的宗教世界里面是不可想象的。日本人举行婚礼时经常是一场神前式,一场西式。按照基督教的观点,真神只有一个,日本人在宗教方面的不专一,以及有利则趋而往之,无利可图,无好处可拿则避而不理之。信仰过多和无信仰基本上是等同的。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在其《现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识》一书中与读者所做的“你的宗教是什么?”的问答调查结果是几乎所有回答者都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这一调查结果无疑异常讽刺。
  日本人以神佛的名义为自己死后的路做了铺垫,不管这种铺垫是否适用于神的世界,最起码日本人从自己为死后世界做的描述中求得了安心。
  日本式的不再与死去的人计较,放下过去立刻奔向美好未来的做法可能是适用于日本尚且封闭的那个时代的,但在世界各国包括日本的大门都已敞开的时刻,日本人又需要反思下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既往不咎的做法只能助长新的罪恶的滋生,掩耳盗铃或者坐井观天都不是聪明理性的选择,活着的人应该为活着的自己和未来的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不能对过去的罪恶视而不见。犯过的罪并不会因为视而不见而从空间时间维度里消失。
  
  参考文献:
  [1]岸英司.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从日本人的宗教意识谈起.罗东耀译[J]铁道师院学报.1997.12.
  [2]蔡海燕.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J].武汉航海.2009.06.
  [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