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季,按照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的要求, 开始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从三者的内在关联上看,生命是生存的基础,生存是生活的前提,没有了生命这个前提,后面的两者无从谈起。从"三生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界定来看,首先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健康地发展生命,即要"活着",它属于生命的长度问题。但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不仅仅只为了活着而活着,更应该考虑的是因何而活,为何而活,即人生信念树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建构。如果说前者属于"生命教育"的初期目标的话,那么后者就应属于"生命教育"的高级目标或者是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使有限的生命之树开出最为绚烂的花朵?作为一名在高校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工作的教师,笔者拟从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校大学生人生信念的树立
在校的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而他们的人生信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成为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这和人生信念的树立密不可分。人生信念是个体以何种自己笃信不疑的理念或价值判断去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实现生命的意义。但人生信念的树立不是靠说教和强制灌输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是多方的合力,如教育、社会环境、文化等。毫无疑问,在这些因素当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从人生信念树立的内涵和方式来看,不外乎是指采取一定的文化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生价值观重新建构、培育、优化,从而削弱自身信念的弱质和消极因素,扩充其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培育出能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精神。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人生信念的塑造就是人化的过程和方式。而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系统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还有一个是校园的亚文化。在这三个文化圈中,无疑,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有武断而激进的批判态度,但是中国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不是一场文化革命能够完全割裂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是中国人的根,依旧是中国人安生立命之本。因为,一方面,它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语言和知识;另一方面它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构建了中国人对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同时它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解决他们的生命、生存、生活等问题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播
既然传统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信念的树立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如何在他们中间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直接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吗?依据笔者在高校工作的经验,这不是不可行,只是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直接开设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门课给在校大学生,可能只是普及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知识,人生信念,道德价值取向等问题很难在这样一门中被兼顾,更难说成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同时,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门课中当然可以直接设计章节专门讲授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人生价值取向,生活信念,情感节操等,但是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乏味,有说教之嫌。因此通过直接开课,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通过文化渗透培育人生信念的目的。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三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而通过文学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在中国人看来是"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所谓"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创造主体来看,这些文人墨客既是文学作品创造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从孔孟到老庄,从李杜到苏辛,从元杂剧四大家到明清小说的施罗吴曹。然后再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汉字来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最直接体现。第二,文学不同于历史、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它通过形象塑造,情感打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塑造人,改变人。所以孔子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而《毛诗序》的作者也提出了著名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主张。所以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切入点,在文学课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道德以及人生信念的渗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中国古典文学课"或由它所衍生出来的"古典诗文鉴赏"、"经典导读"等课程。即使没有,那么"大学语文"也是所有高校必开的课程。从现在通行的"大学语文"的教材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中占了50%以上的教学内容,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这种课程设置上的优势为在"中国古典文学课"上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提供了保证。
三、中国古典文学课中的"人生信念"设计
既然中国古典文学是进行"人生信念"树立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那么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内容的渗透?笔者认下面两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可能是非常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为什么活着"?为荣华富贵,为权利欲望还是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与信念。"我为谁而活着"?为自己,为父母,还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为他人的幸福安康?。这实际上涉及了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世界的光怪陆离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感到迷茫。财富、名利、权势等很多负面价值的成为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人生信条,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丢失了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而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褒扬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生情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操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使命等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在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这对于矫正当代大学生错位的人生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