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在高考中的凸显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李兵兵 发表于:2011-05-27 10:19  点击:
【关健词】高考中,凸显,范式,研究,历史,三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在选材、编纂结构,尤其是历史理念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吸收了史学界比较时兴的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即文明范式、全球范式(整体范式)、现代范式(现代化),并在高考命题中屡次凸显(全国卷尤为突出)。本文就如何理解、把握这三种

 一、文明史的观念
  要了解文明史,首先应对“文明”的含义有所了解。在西方,“文明”一词,在近代,最初是形容人的行为和方式,指人有教养,有礼貌。另有一说,civil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所以也有公民、市民的含义。法国启蒙学者最早使用这一词,表示对社会进步的向往,使其含义渐由指个人的行为变得具有社会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在中国古代,“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乾》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可以表示为人类对于外界感知的一种沉积,或为具体的,或为抽象的。
  如今关于文明的定义很多,简言之,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产方式、制度、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文明,当然也就有了文明史。
  文明史观,通常也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通过对文明含义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文明史观在新课改中的凸显,肯定了人类的创造和才智,淡化了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角度更高,视野更广,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一)对文明史的把握,考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宏观地把握。
  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史的内容包括物质文明(生产、技术、劳动组织等)、政治文明(主要是关于国家制度的内容,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法律等)和精神文明(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三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协调、补充。具体来说,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形成、建立的基础,反过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对物质文明的进步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复习时,可对一国、一时期的历史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在范围上,可划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对此,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来看,依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之前的几种文明,被称为前现代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在生产发展、政治组织方式、精神思维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与变化,对这些差异与变化的内容和形成原因可作简要梳理。
  (二)高考全国卷(2007—2010)对文明史的考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制度文明的考查。
  简单来讲,制度是人类创制并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统称。制度文明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人才智和创造,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对其考查的重视,下表有着直观的反映:
  制度文明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考生可按下面的简表进行进一步归纳:
  2.对文明的传承、传播、交流的考查(文明史最为重要的考查方面)。
  文明的不断传承与积淀,形成了当今丰富多彩的世界。复习时,要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追溯历史,联系现实,说明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如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民主制度、罗马法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对文明传播、交流的考查,旨在让考生树立多元文明意识、开放意识。文明的传播、交流是文明变化的重要原因,它使得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推动了人类文明前进。但也要认识到文明的传播、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着各种阻碍和挫折(受地理环境、交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甚至伴随着冲突(战争)。
  下表是全国卷对此考查的反映:
  (注意:在复习时,要特别关注全球交流史;对民族、边疆问题、少数民族封建化,以及相互间交流、融合的考查,旨在让考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应予以重视。)。
  3.对文明浩劫的考查。
  说起文明的浩劫,就是战争,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尤其是二十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破坏和精神创伤,而且改变了国际格局,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历史的发展。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首战争,全国卷(2007—2010)对于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考查几乎每年都有,在复习时可参照《人教版教材选修3》对战争的性质、爆发原因、进程、重要战役、历史影响加以归纳。对一战、二战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与“两极”格局要予以重点把握。反思文明的浩劫,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重视人类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史实,如反法西斯斗争,联合国的建立,不结盟运动,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努力,等等。下表是对这一考查的简编:
  二、全球史的视野
  所谓全球史观,就是不能用狭隘的旧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观察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而应当站在全球的大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即将世界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由原先孤立地、分散地发展到逐渐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全球史观的提出,冲破了“西欧中心论”藩篱,肯定了文明的多元性,也深刻地反映了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闭塞状态的打破,有待于不同地区、民族交往的增多。交往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日渐增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交往增多的决定性因素。
  在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是相互隔绝的(全球交往仅在局部进),但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一状态,实现了彼此的直接接触,这使得世界才真正意义上有了“世界史”(全球史)。紧接着而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使欧洲与亚非拉开始形成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十八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初首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西方优势大为加强,列强用廉价商品和炮舰进一步控制、征服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十九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垄断组织产生,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十九世纪末,世界最终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世界已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大发展,国际金融、贸易联系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使得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复习,要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正确评价殖民主义的问题(“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一般来说,破坏大于建设)。二是全球化问题(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以全球史的视野来审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