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日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波折。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中日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两国民间情绪日益对立,部长以上级交流实质性中断;年底,美日在日本临近海域举行史上最大规模军演,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出台,将中国作为“潜在敌人”的意图愈加明显,显示中日间出现了严重困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了强烈海啸及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次生灾害。无疑,这场地震、海啸、核泄漏并发的综合灾害将给日本社会及中日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势
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以下几个方面交互影响下形成的复杂结果。就日本而言,国内因素主要是政治日益保守化趋势,国际因素则是中国持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倾斜,日本的外交和安全战略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
第一,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
日本政治的保守化,即日本的保守势力在日本政治社会中逐渐占上风并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趋势。日本政治保守主义是战后以来形成的以自民党为代表,与代表革新主义的社会党相对的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维护资本主义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坚持日美同盟体制,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通过改革谋求发展。保守右倾思想在日本一直存在,但总体而言,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左右思潮一直维持较为平衡的态势。但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以及日本国内政治结构的变化,国内政治思潮逐渐向保守右倾化倾斜。正如2004年日本众议院前议长河野洋平在一次演讲中所称,“切身感受到整个政界都在右倾。在自民党和社会党分庭抗礼的时代,双方势均力敌,政治基本是中庸的。如今那样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1]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日本政治思潮体现为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有学者称之为“民族保守主义”[2]。观察近年来日本政坛的年青政治家,持“民族保守主义”者众多,如前首相安倍晋三、前外相前原诚司、官方长官枝野幸男、民主党干事长冈田克也、自民党干事长石原伸晃等,都可谓日本政坛的保守“少壮派”。[3]这些政治家的共同特征,是具有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又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冲动。他们都具有追求政治大国的抱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强军立国,对外敏感而强硬,在对华政策上同情“中国威胁论”,主张联美制华,并且推动实质性的军事防范措施。
第二,中国持续崛起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进一步被凸显出来。目前中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取代了日本保持了四十多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这一事实尽管并不能说明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强于日本,但其象征性意义对日本的对华认知构成了强烈冲击。从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来考量,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面对东亚第一次出现的两强并列局面,中日从政府到民间都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心理调适过程。
如何应对持续崛起的中国,已经成为近年来日本各界高度重视但又莫衷一是的问题。一方面,日本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可观利益,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国力增强对亚洲目前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 尤其担心中国会威胁到日本的国家安全。在这种矛盾、左右摇摆的认知下,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曾提出“东亚共同体”概念,并提出要建立日美中对等关系。这是日本民主党以新思路应对崛起的东亚邻国的一种尝试。但遗憾的是,上述美好愿景在美国和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挤压下,还没展开便迅速凋谢了。菅直人政府上台后迅速调整了对外战略,强化了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
第三,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倾斜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安全角度考察,东亚以及以东亚为核心的整个亚太地区,都是美国的必争、必稳、必保之地。“9·11”事件后的十年间,亚太地区的战略环境和力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跃升;其次,东亚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出色的成绩,“10+3”合作机制在强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东亚各国通过加强地区合作,在金融危机中取得不俗成绩,引人注目;第三,日韩等传统盟友与美配合的热情下降;第四,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纷纷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这些都令美国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紧迫感,担心渐渐失去对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因此,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向亚太地区倾斜是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必然选择。这从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初便宣示自己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高调宣誓“重返”亚太即可以看出。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虽是一个必然过程,不能视为直接针对中国,但考虑到中国与区域内各国已形成深度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国的区域内影响力,美国主观上的战略防范意识还是十分明显,客观上也确实对中国的战略利益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认为,保障其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与传统盟友的安全纽带。这一战略需求构成了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基调。
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势,即中日两个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心理定位和调适过程,又与中美潜在战略冲突同时发生,这就形成了中日之间的结构性困难。这个基本态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不可能改变。但是在这一基本态势下,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东日本大地震在许多具体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
二、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新变化
(一)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影响
第一,对日本经济方面的影响。
这场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带来的沉重打击是毋庸质疑的,使尚未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由于余震不断,核泄漏事故未得到控制,目前关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尚无法准确估计。据日本内阁府3月23日表示,地震海啸等灾害将给日本经济带来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约合1850亿至3080亿美元),约占日本GDP的3.6%至6%,成为日本史上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远远超出阪神大地震后的9.9万亿日元的损失。上述预估损失还不包括福岛第一核电站、日本大规模限电以及金融市场波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
较之地震和海啸,核泄漏事故给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和持久。核泄漏造成的生态破坏使日本东北部农、渔业生产基地受到难以恢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核泄漏使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200多公里的东京以及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受到影响。首都圈人口为42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仅东京都GDP就占日本全国的19%,整个首都圈占35%,是日本经济核心中的核心。[5]由于受到电力供应不足以及核辐射的影响,首都经济圈的生产状况可能在今年内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其影响已波及到了由日本提供零部件的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全球产业链。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在统计数据中显现,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3月出口总额同比下滑2.2%,为2009年11月以来首次同比下滑,其中,汽车业出口额下滑27.8%,[6]下跌幅度都超出了国际分析人士的预估。此外,3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环比下降15.3%,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跌幅,甚至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的两倍。[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