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聚》第2卷第l期封二上有即将出和已出 《文聚丛书》介绍。一、沈从文近著《长河》:沈从 文先生在题记里说:个人(创)作所能的,十年前是 一个平常故事,过了将近十年,还依然只是一个平 常故事。过去写的也许还
《文聚》第2卷第l期封二上有即将出和已出
《文聚丛书》介绍。一、沈从文近著《长河》:“沈从 文先生在题记里说:个人(创)作所能的,十年前是 一个平常故事,过了将近十年,还依然只是一个平 常故事。过去写的也许还能给他们一点启示或认 识,目下,什么全说不上了。想起我的读者在沉默
中所忍受的困难,以及为战胜困难所表现的坚韧
和勇敢,我觉得我应当沉默,一切话都是多余了。” 二、穆旦诗集《探险队》:“最大的悲哀在于无悲哀。 以今视昔,我倒要庆幸那一点虚妄的自信,使我写 下过去的这些东西,使我保留一点过去生命的痕 迹的,还不是那颗不甘变冷的心么?所以,当我翻 阅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了那尚未成灰的火焰,斑 斑点点的灼炭,闪闪地、散播在吞蚀一切的黑暗 中。我不能不感到一点喜。”三、福尔与里尔克原 著《(亨利第三)与(旗手)》,卞之琳译:“《亨利第 三》的作者在第一次欧战前在法国曾被选为‘诗 王’,《旗手》德文单行本在两次欧战之间曾销行五 十万册以上;卞之琳先生的译笔忠于原作的风格, 原作的音节,而长序又是一篇有独立价值的文 章。”《文聚》第2卷第3期封二刊登最近出版《文 聚丛书》的消息:一、穆旦诗集《探险队》,介绍文字 与上引“预告”相同;二、《长河》,沈从文近著,介 绍文字在上引“预告”文字前增加了以下内容:“沈 从文先生在题记里说:作品设计注重在将常与变 错综,写出‘过去“当前’与那个发展中的‘未来’
⋯⋯然而就我所想到的看来,一个有良心的读者, 是会承认这个作品不失其为庄严与认真的,虽然 这只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说不定它正和西南好些 地方差不多。”
上引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以上三本书
的一些情况,下面再作一些补充。《(亨利第三)与 (旗手)》问世于1943年3月,是一部叙事散文诗 集,所译两书都是欧洲文坛上的一流作品,在当时 产生了巨大影响。卞之琳的译笔以严谨传神著 称,也是第一流的。书前的长篇序言,详细地评介 了两个诗人及其作品,是一篇价值独特的论文。
《探险队》是穆旦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45年1 月,收入诗作25首,其中《神魔之争》一诗空缺,扉 页题有“献给友人董庶”,诗集包括作者从长沙到 蒙自再到昆明的部分诗作,表现了穆旦探索诗路 的艰难历程,是研究穆旦早期诗歌和诗歌发展道 路的重要作品。出版于1945年1月的还有《长 河》,为该作品首次出版,印数一千册,很快售完, 广受读者欢迎。(-K河》是抗战时期沈从文寻求民 族生存力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一生所写作品中唯 一的一部长篇,是继《边城》以后的另一部代表作, 因此是研究沈从文的重要资料。
冯至的小说《楚国的亡臣》正要付排,抗日战
争胜利了,人心思归,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发行的 经济风险更大,于是停止了印刷。这个作品大约
还是可以算作文聚社成果的。《楚国的亡臣》就是
后来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伍子胥》。 (3c聚丛书》未出版的其他六本书,后来都由
其他出版社出版了。
《文聚丛书》32开本,书名红字,由昆明崇文 印书馆印刷,金马书店发行。崇文印书馆经理祁 仲安和金马书店经理庄重都是思想开明人士,经 营一些进步书刊,所以《文聚丛书》和《文聚》杂志 都由他们印刷和销售。庄重还是巴金的朋友,巴 金到昆明时,他曾来看望。《文聚丛书》今天在一 些历史较长的图书馆和私人藏书家NJLfI邑找到。
抗战胜利后立即北返回家,只是人们的一种 愿望,事实上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国民政府也发出 不急于迁归的号召。过了一段时间,文聚社仍想 有所作为,但续出《文聚》杂志和《文聚丛书》,难 度和经济风险都太大,因此林元和马尔俄另办四 开版《独立周报》,便把《文聚》作为该报副刊,刊 头沿用杂志的“文聚”二字字样,仍然由崇文印书 馆印刷,1945年12月初创刊,社址昆明青云路地 藏寺7号,出版者标明“文聚社”。该报不同于其 他报纸的是不以发表新闻稿件为主,而是针对当 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议论,如“五五宪草” 问题,政协会议问题,“东北问题”,美国问题等,实 际上是一份以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第四版
《文聚》副刊,也不专发诗歌、小说、艺术性散文等 纯文学作品,再加上小报的版面有限,发纯文学作 品不多,文学意味不及《文聚》杂志和《文聚丛 书》,但也发表过一些好作品,如冯至的《招魂》,马 逢华的《歌乐山小品》,穆旦的《通货膨胀》,杜运 燮的《一个有名字的兵》等。
《独立周报》存世不多,且不全。但愿有一天 能够出现这样的奇迹:配齐《独立周报•文聚》。
1946年夏天,西南联大复员北返,《独立周 报》停止刊出,文聚社也就随之结束了活动。文聚 社前后存在5年,以其丰富而又辉煌的创作和优 秀的出版物,在西南联大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注释:
①李光荣访方龄贵先生记录,2004年5月21日,昆明方寓。
②此处标题“十二首”,正文标题“十首”,实际是十首,。二” 为衍文。(浅谈中国文聚社的出版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