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麓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责任策略(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莉 发表于:2010-10-15 00:43  点击:
【关健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策略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好导致的教育滞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发展态势,逐渐影响到就业市场对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好导致的教育滞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发展态势,逐渐影响到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期待和需求的增加。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高校教育却长期以来摆脱不了固有的教育模式,使现行的学校教育和课程体系影响了大学生的市场适应性。过分偏重于专业学术教育而轻就业技能教育,过分偏重理论知识教育而轻实践应用教育,过分偏重本专业教育而轻相关专业渗透的教育,过分偏重整体教育而轻个性教育,甚至有的过分偏重研究生教育而轻本科教育等等。虽然高校有实习计划和实习时间安排,但有的实习基地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起到培养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实习缺乏具体的组织和指导,许多学生要自己联系实习,联系不到就不实习,使高校的实习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再如高校对持续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对策略,这些都容易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就业市场要求相脱节,导致毕业生竞争能力弱化。
  目前“岗位找人”、“人找岗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如有的专业岗位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应聘的大学生也很多,却找不到适合的人才;有的岗位有好的发展前景,但到许多大学走了一遍,都扫兴而归,故有的单位抱怨,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担忧: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成绩好,但动手操作很差,如学文科的不会写T作总结,学计算机的不会应用电脑;有的大学生到单位工作,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率相当低,到单位还得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而且用人单位培养大学生实际能力的适应周期变长,大约在l~1.5年之间,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仅是2~3个月。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就业期望值错位导致的短期待业对就业的影响
  当前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有的大学生有工作不去找,有的找到工作又不去,有的在单位只工作1~2月就辞职等等怪现象,这些与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十分相关。
  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追求单一。许多学生职业价值的首位标准是“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如有的对2000元以下的工作不屑一顾、有的与同学攀比薪金寻找工作、有的不惜放弃专业来追求高薪,而在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学专业、社会价值、才能发展等方面却相对较少。重名利,轻事业,容易错过适合的岗位。二是职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使许多大学生难以正确面对现实的大众化就业环境,总认为自己很优秀,只想去挤大城市大单位,使就业的渠道很窄;有的对工作过分挑剔,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总期待后面还有更好的单位,错过无数机会;有的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与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擦肩而过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由于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个就业岗位过分看重,造成了急需人才的单位和地方难以引进人才,而大城市、大单位人才相对饱和,竞争激烈,加剧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也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就业的状况。三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虽然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很高,但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却与社会的认同率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就业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如有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很差,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找工作中屡屡被拒;有的还没有职业能力,没有为单位做点什么,就开始大谈自己的职业升迁规划和高薪待遇;有的没有工作经验,却害怕到基层吃苦,计较工作环境;有的找工作时甚至不守诚信,编造虚假应聘信息、轻易与用人单位违约等;有的到单位实习不敬业,上班迟到、玩游戏、煲电话粥等等,这些给用人单位造成极不好的印象。四是职业理想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在哪里,为此,找工作时什么岗位都去应聘、什么实习都参加、什么资格证书都去考,就业准备十分盲目。可见,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就业和形成短期待业局面的根本性问题。
  
  (四)就业市场扩大与管理服务滞后矛盾导致的诸多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学毕业生总量的迅速增大,急需建立一个有序、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雏形已基本形成,但是市场发育环境还很不完善,有的方面还缺乏公平性、选择性,如性别、学历、身体、户籍等歧视和“找关系”的负作用力,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的方面还缺乏制度性、合理性,如就业管理制度、信息公布制度、就业需求统计制度、就业后的户籍档案保管制度还不完善等等,而且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十分困难,使大学生择业产生种种顾虑;虽然在全国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各地都纷纷设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但学校与地方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服务规划、管理手段、服务保障体系等尚未健全,使大学毕业生难以获得更有效的就业帮助;虽然各校、各地每年都举办了多场人才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市场供需信息不畅通、不及时、不准确、不对称,使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以及招聘要求缺乏较为全面、详细的了解,影响就业的信心和应聘准备;虽然社会、高校非常关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相关研究却多聚集在宏观上,缺乏对具体的、系统的就业指导的研究,导致有的大学生有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而无应聘能力;虽然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许多扶助政策,但不同地区就业的收入和机会差异太大,出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许多大学生仍然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当前百万人拥挤独木桥的局面。
  
  三、承担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责任
  
  通过分析发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承担着巨大责任。为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一)政府要运用政策手段从总体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