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校特别注重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施加影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掩藏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之中,发挥其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无形牵引作
西方学校特别注重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施加影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掩藏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之中,发挥其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无形牵引作用。西方国家的学校极为重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设施的情景熏陶、感情渲染作用,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道德教育。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国会图书馆等场馆采用了模拟、影视、图片、文字、实物、音响等许多现代化手段进行烘托和渲染,感染力极强,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其国民尤其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弗逊等美国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至于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可以说,环境育人在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被发挥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3]
4.积极倡导“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突出的经验之一体现在教育体系的三结合上,表现了教育体系内在的统一以及德育与客观要求之间的和谐与适应。在德育教学上,把知识教学与榜样示范、能力培养以及行为训练相结合,将知识学习、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统一起来,实现人的道德发展的内在一体性;在德育形式上,使专门德育课教学、各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有关社区服务相结合,使学校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保证了德育的完整统一性,符合道德养成的规律;在德育机构上,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结合,不仅三者努力协作,而且致力于使各种教育力量、教育目标达到一致,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德育的统一性,更好地使知识学习、榜样示范、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得到真正的结合。如美国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举行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等,借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广泛的道德教育,并使学校同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社区中心及政府机构建立制度化联系。美国大学生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的一些服务工作,同时利用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打工”机会,进行一些“有酬”劳动。
二、国外道德教育对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在面临全球道德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在呼唤适合本国国情的道德教育模式。应该说,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是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的。针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存在的道德失范、道德弱化等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道德教育举措中的先进经验和合理成分,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将其与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实和丰富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
1.将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也富有启迪意义。在道德教育目标上,西方国家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本国的价值观。西方任何国家都明确规定德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这个公民都是必须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美国、欧洲各国、日本、东南亚都不例外。如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等有关专题。这些课程及专题其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同时,美国还利用大众传播、宗教势力、社会公共环境和建筑场所对公民进行“美国精神”的全方位渗透。美国强调要培养美国人做一名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的国民,以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很典型,它已渗透到日本人的全部社会生活中,演变为家规、族风、公司精神,以及班风、校风等,学校德育只不过是它的理性表现而已。民族精神是德育的灵魂。德育越成功,个体的民族精神就越强烈,就越能激励他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从现代社会来说,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向上的动力,它使所有成员的文化贡献都得到认可和充分体现;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人类群体间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国家,最后也就没有人类。因此,我国高校德育必须改革以往套用政治教条,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作法,把学校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现代社会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国外有用的东西,大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4]
2.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
面对时代的转变,世界各国都积极探讨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如日本的德育新目标,韩国20世纪60年代的“新国民运动”,马来西亚的16种价值观,欧洲人的19种美德等。广义的价值观教育除包括爱、平等、自由、公正、幸福、安全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教育之外,在实践中更强调公民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任务就是用这些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最终减少人们的道德混乱。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品格教育已在美国道德教育中获得了主流地位,甚至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品格教育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教育者必须避免提倡特定价值观的观点,认为某些道德价值观,例如诚实、善良、守信、尊重、责任感、正义感等,事实上是被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普世伦理。西方道德价值观教育从强调相对主义转向提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学校道德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反思,这对我国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多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存,不可避免地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倡导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符合民族传统的新价值观。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摒弃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狭隘视野,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目标以及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5]以社会核心价值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拓宽途径,创新方法,加强现代德育模式的探索
比较中西道德教育,西方国家较多倾向于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教育方法亦即渗透与潜隐的教育方法,中国更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亦即灌输与认知的教育方法。在我国“两课”承担了主要的高校德育职能,而这容易造成“教”与“学”“两张皮”的分离现象。同时,这种课堂灌输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们的排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德育渗透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专业课在公共课中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与该专业相关的伦理知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职业道德和情感,并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应培训。为了减少学生对德育的“防备”意识,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服务、活动、交往等进行“大德育”;同时还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创造和谐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践行能力,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心灵。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应坚持理论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受教育者的所想、所感、所惑、所需,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以理服人,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重视道德实践活动,在开展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体验教育、磨练教育、实践教育和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去直接感悟生活的价值性,以实现道德个体对于价值真理和道德原则的真正理解。[6](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