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情感文明结构的四个基本层次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郭景萍 发表于:2010-12-27 22:28  点击:
【关健词】情感文明;情感的温饱;情感的安全;情感的尊重;情感的自我实现
情感文明结构相应地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情感的温饱”植根于身体的温饱,这通常指与生理相联系的情感,如食欲和性欲:情感的安全”是对人的安全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映:“情感的尊重”包括了平等、责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立足于情感价值的社会赋予;“情感的自我实

“情感文明”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指的是人类情感进步和开化的状态。情感文明总是嵌入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但其本身又有着特殊的结构层次。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情感要文明地成长,必须满足情感的各种需要。情感文明的结构是一个价值体系,与人的需要价值相对应,情感文明价值相应地分为情感的温饱、情感的安全、情感的尊重、情感的自我实现四个基本层次。情感文明的层次结构发展状况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情感的温饱
  
  人们通常将温饱只看做身体的生理需要,实际上,身体的温饱往往会引起心理的温饱问题,身体温饱的满足状况会引起情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反应和体会,从而形成“情感温饱”。人的身体非常脆弱,有千万利受苦受难的形态,就有千万种受苦受难的情感的反应;人的身体也非常贪婪,有千万种需要,其中,食欲和性欲是基于人自然本性的两大欲望,是根植于生理和心理底层的无法抗拒和战胜的身体本能力量。对特别强调作为人本能情感的“里比多”的弗洛伊德而言,“里比多”是人的第一需要,因为“里比多依附于对重大生命需要的满足,并把参与这一满足过程的人们作为它的第一个对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食欲和性爱作为低层次需要,与人的身体密切连接,具有切身化的特质,“低级需要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饥和渴的躯体感与爱相比要明显得多,而爱则依次远比尊重更带有躯体性……”既然如此,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满足,否则苦恼和痛苦便会降临。我们将人最难以忍受的这种情感痛苦的解除视为人的情感温饱的满足。
  我们所讲的社会文明层面上的情感温饱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必须首先要满足与人的生理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古代圣者直言:“食色,性也!”(食)饮食和(色)性欲同为人的自然本性,亦是情感之根基也,不满足必然使人产生不满。二是社会必须要提供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使社会系统达到最低的情感满足阂值。情感满足通常是一个变量,我们用“情感满足闽值”来描述情感需要满足的界限或数值范围,有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阈值。最低的情感满足阈值,就是指某种情感满足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量,这实际上就是情感温饱的满足。我们假定一个社会的最低情感满足阈值在情感温饱满足的范围之问,那么社会至少应当提供条件满足这个最低的阈值。比如要避免民众因饥寒交迫带来的痛苦,社会就要提供满足民众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又如社会要在道德和法律方面为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社会的情欲打开绿灯,允许人们可以用个性的方式去满足情欲。一般地说,社会发展越进步,情感满足的阈值就越高。而情感温饱需要的满足既是一个正常人的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也是一个社会正常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因此,达到情感的温饱是情感文明社会的底线。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的情欲不会超出生理上的需要,饥饿产生痛苦,吃饱产生快乐。而这种情感温饱的满足完全取决于大自然的恩赐,由此原始人的情感被大自然所奴役,对大自然产生依赖感、敬畏感。原始人性生活主要表现为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和生理性行为,不含任何发自内心的情感。初民们“情感满足阈值”很低,他们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发泄而不是一种满足。总之,原始社会的情感文明水平如同其生产力水平一样低。
  要强调的是,建立在食欲与性欲基础上的情感温饱满足应该是有限的满足,正如物质追求与肉体的享受是有限制的一样。这也是情感文明所必然要求的。满足情感温饱的社会条件既有物质文明条件,也有精神文明条件。物质文明主要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引发的情感温饱问题,这既包括要满足作为人的正常需要的物质欲望,又包括要抑制人的非基本需要或虚假需要,使物质生活及相应的情感温饱建立在健康文明的基础上。精神文明主要对构成温饱情感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情感进行调节。性情感通常由性欲求、性美感、性爱恋、性爱情四个层次组成。“最重要的性器官是大脑”。精神文明对人的性情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让性欲具有性美感的气质;让性欲受到爱恋情欲的约束;将性欲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样,性欲就能够升华成为包含审美、道德等文明因子的精神能量。“嫖娟卖淫”羞辱了现代文明社会,突破了情感文明的底线。因此,情感的温饱不能过度,把握好这个“度”,是构建文明温饱情感的关键,尤其在现代社会,情感温饱满足的文明调控已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情感的安全
  
  情感安全是对人的安全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映;安全感是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安全的主体是人的安全,因而在人的安全中总是内在地包含情感安全。对于人而言,所有安全都内在地包涵在主体的心灵和情感之中,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应当考虑个人内心中普遍的精神冲突;廷帕纳罗指出“爱、人类存在的短暂和脆弱……年老体衰……对自己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别人死亡的悲哀”都是人之常情。因此,安全从自我存在的角度看,更多地具有主观感受的意义,心理安全和情感安全应该是一种本体性安全,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安全。人们也许最看重的是生存安全等人的物质生存之类的安全,但实际上,当人们生存安全受到威胁时,随之而来的人的情感所受到的煎熬是人们最难以忍受的。
  安全的情感是文明的。情感安全是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也影响着社会文明的状况。情感不仅连接人们以加强社会团结,承诺对社会的公共安全,而且情感也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公共安全。情感安全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转。社会情感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是涂尔干所界定的“主观社会事实”,社会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情感有关。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这两大特点(风险的不确定性会使人们焦虑不安;风险的损失性会使人们痛苦难担),因此,任何风险,都伴有情感风险。无论是海啸、飓风、地震、沙尘暴,还是禽流感、非典、爱滋病、金融风暴,都伴随着情感风险。情感社会结构的解体,将带来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解构,使得社会生活几乎成为不可能。人的情感发生混乱,社会就会发生混乱。对人情感的冲击会带来个人的孤独和焦虑,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乃至造成社会的恐慌,(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