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月云 杨文艺 张彪 发表于:2015-01-22 17:50  点击:
【关健词】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皖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关注皖北文化 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关注皖北文化
  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
  皖北高校在注重挖掘观念形态的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开发、灵活运用具体物象形态的皖北文化的教育意蕴,将其融入皖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使其摆脱“器物”层次进而升华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共同服务于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如皖北文化遗存不仅揭开了皖北文化演进的沧桑历史,还原了皖北文化的历史面貌,而且是激发皖北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和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素材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通过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皖北文化的器物遗存,为参与者重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时空,进而激发参与者价值取向上的趋同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效果。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区域性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教育效果的渗透性。
  依托皖北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来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应在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方面有所突破,通过校地对接,建立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这将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所趋。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皖北文化
  袁贵仁在号召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2]皖北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还应考虑将皖北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濡养功能。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场域,与家庭、社区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全部。简单地将大学生活分割为知、情、意、行等生活碎片,并以“知”包揽情、意、行的教育,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遭致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广泛诟病。注重校园文化育人,就是要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专题活动的设计、重大节庆和重要仪式、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和载体,发挥体验、感知、交往、实践等形式在学生品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就皖北高校而言,发挥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可在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在这方面,皖北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通过戏曲艺术进校园方式,将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等引入校园,通过对相关剧中传统剧目的现代性改造,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景观,既传承了区域优秀文化,增进了对区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传播了爱国奉献、孝悌伦理等价值观。再如,被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鼓灯、凤阳花鼓、霸王武鞭等歌舞,既是激发区域文化自豪感的艺术形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样式,凝练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提升文化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当然皖北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还有待皖北文化自身建设的科学规划。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政策的推动下,虽已初步形成了“奇石文化”、“玉文化”、“书画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其中有些文化工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战略性品质和功能,但在构建大尺度、大气派、大文化的景观体系方面仍显滞后,而且文化产业的市场取向有别于文化事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上述文化产业难以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因而,皖北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接,还需要在大遗址人类文化遗产系列、中华文化精粹系列、世界文化交流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系列、旅游休闲文化系列、国民教育和国学传播系列、宗教文化系列、文学文艺创作系列、网络大众文化系列等方面,进一步凝练皖北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以皖北文化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优秀区域文化的作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每个文化体系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现代传媒环境下文化交融交锋不可避免。皖北文化有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朱子理学都是在借鉴吸收基础上产生的,皖北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难以达到目标,必须借助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如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岭南文化的敢为人先、闽文化的多元开放、京派文化的大气、海派文化的求新等文化特点和文化优势,在文化的传承、改造和转型与现代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皖北文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4.
  [2]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A]//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0-41.
  [3]任继念.齐文化概论·序[M].王志民,主编.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1-2.
  [4][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19.
  [5]董中锋,余林. 电视与城市圈文化建设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5.
  [6][法]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M].周莽,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241-242.
  [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上海:三联书店1999:75-76.
  [8]林崇熙.在地观点的文化资产保存——兼论地方文史工作室之角色[A]//陶立瑶,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43-244.
  [9][10] 路克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谈“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 [EB/OL].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13-12-26,http://myy.cass.cn/news/727842.htm.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