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月云 杨文艺 张彪 发表于:2015-01-22 17:50  点击:
【关健词】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皖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国际权力竞争的文化转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际背景,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的国际动向。区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为高校开发区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皖北文化历史悠久,要素完整,特色独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将作为“资源”的皖北文化转化为作为“软实力”的文化,需要皖北高校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1-0188-005
  全球化影响、改变着国家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战略,各国都在“全球-区域”权力结构形成过程中通过文化战略开展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抗衡或守成。在当前全球化的话语脉络中,因应当代意识形态转型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文化战略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00年后,一系列指导中国社会发展、适应意识形态文化转向的纲领性文件,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与文化自觉,其现实针对性即“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而贯穿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战略的另一条线索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重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语精用宏的价值论判断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当前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网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各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遵循。
  一、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不同时代、地区、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各区域文化既有其地方性、时代性、区域性,又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因其文化环境、文化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区域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
  区域文化也称作地方文化,是一种基于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划分的结果。在中华文化家族中,各区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宗教、民俗、信仰、社会、文艺、价值观等要素体现出文化的区域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总结了百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不足,指出:“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2] 90年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也曾呼吁要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除了时代的差异外,尚有地区与民族的差异性。”[3]应该说,20世纪后半期学界对区域文化的热情关注并未唤醒区域文化价值的回归,区域文化边缘化地位的改变始于全球化浪潮中作为抵制“他者焦虑”的策略进入政府的决策。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出于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文化规律的再认识,也出于对以往过于泛化的文化研究的一种校正,区域文化的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功能受到政界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各国的文化实践看,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区域文化具有强大的区域认同功能。就区域整体而言,区域认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桥梁;单就个体而言,区域认同是一个基于情感、态度乃至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观内化过程,奥罗姆和陈向明将其界定为个体身份建构功能的四个方面。[4]从现实的层面看,无论是群体和个体,认同的对象都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同”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5]区域文化认同的现实价值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马特尔以移民的眼光打量了美国区域文化的操作实践后,指出:“地方文化不仅是一种合理的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巧妙的政治承诺。”[6]它为区域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将区域文化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作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当代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须扎根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土壤方能见出成效。这不仅源于区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也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在最近的系列讲话中一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实质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遵循,即必须立足群众的感性生活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生态。
  二、皖北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
  皖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效的文化能指。皖北文化孕育于历史悠久的淮河文明,被考古学界称作“中国原始第一村”的蒙城尉迟寺新石器遗址,以其完整、丰富、规模宏大的史前建筑和众多的动植物遗存再现了淮河流域原始农业的灿烂文明,成为皖北文化的滥觞。至今淮河流域传唱的民间歌谣,如“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等,无不透露着皖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成为皖北文化辉煌发达的见证。对皖北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曾根据尉迟寺等遗址的发掘成果推测:“如果把山东的西南一角、河南东南部,安徽的淮北与江苏的北部连在一起,这个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确有特色。”“这里很可能在这个地区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原始文化。”[7]

       独特的区位成就了皖北文化独特的文化风貌。因其在地理位置上北联齐鲁、西接中原、南面荆楚,融合了这些地区文化的精华,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古今繁荣昌盛的自然地理基础。在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皖北文化孕育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而儒家、墨家文化也在以皖北为中心的方圆不到200公里的范围内诞生,形成了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高潮。同时也形成了文化多元、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一是“和而不同”,表现为优良的或具有合理性的传统思想的相互交融及其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二是“不变而变”,皖北文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样式,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但又随近代皖北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其三是“经世致用”,皖北文化的整体风貌是:既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又以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悠久的区域文明和独特的文化风貌孕育了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