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不稳定,待遇不 公平,家庭不能团聚。在就业方面,农民工 集中于脏、累、险、重、苦、差的非正规部门。 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非正规部门 由于T作岗位激烈的竞争和缺乏相关法律 的保护,就业往往不稳定。也难以培养正规 部门所形成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 神。在待遇问题上.农民工承受着“同工不 同酬”“同丁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 待遇。城市“取而不予”,农民工没有享受到 市民所享有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 育、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企业“用而不 养”,农民工在劳保、工资、社保、福利培训 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受到亏待。 目前,只有极少的农民工自购房,大多数住 棚屋、租屋或寄住亲戚家。在家庭生活方
面,由于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农民工往往
,
选择单独外出,造成夫妻分居,老人、儿童
留守。农村家庭分离。这种家庭的分离造成 了家庭内部市民化进程的不同步.这最终 拖延整个家庭的市民化步伐。
3.农村流动人口完全退出农业难。进入 非农产业取得稳定的工作进程缓慢,融入 城市状况差。突出表现为农民工既不能完 全从农村和农业中退出.也不能完全融入 城市。身份得不到确认。在农村社保体制尚 待健全而城市又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农民 丁往往把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农民工在 脱离农业关系时出现“退难”的问题。在城 市。一方面由于制度分割。农村转移的劳动 力大都集中于就业不稳定的部门;另一方 面.由于农民T的职业流动并不包括地位 的累计。以前积累的职业资本无法成为晋 升的基础。因而.农民T进入正规部门取得 稳定丁作的进程十分缓慢。基于身份差别 所形成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城中村庄”的构 建往往使农民T缺乏对城市的认同,社会 网络内向化,很难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游离 于城市经济的体制之外。
4.农村流动人口阶层出现分化,素质 退化。地位弱化,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合过 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态势。经过20多年 发展,农民丁阶层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老 一代农民工在发展过程中匝临着素质的退 化.有所谓农民T的“4050现象”。他们接 受的正规化教育程度比较低。职业培训较 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极其缓慢。随着年龄的 增加,老一代农民T“青春红利”逐渐折耗, 素质不断退化。新生代农民工或称第二代 农民工多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 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也不再
适应农村生活。他们介于“生存者”与“生活
者”之间。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
农
生存向更高的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 村
人
质相对较高。也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 口
城
思维方式。许多农民工经过打工实践.在外 市
化
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拥 趋
势
有了资本,具备了创业的能力。因而,面对 及
农民工内部不同特点的亚群体。其对城市 其 挑
的融合必然体现出不同的方式.流动人口 战
对城市的融合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态势。
5.农民工和城市流动人口流向过度过 多流向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流动方式 具有很大的自发性.这样中国由乡镇人口 迁移所推动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具有一种 无序性。自发性往往造成盲目流动,宏观调 控难以实施.地区性劳动力短缺时有发生。 自发性产生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使城市超 负荷运转。同时,城镇化发展出现脱节现 象。“点”“面”并未能有效结合。大城市往往 只能“鹤立鸡群”。造成结构失衡,城镇化具 有无序性。皿
参考文献:
1.‘中国1990年人L-J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蔡明、白南生:‘中国转型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
协调发展”,载‘人口研9Z)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