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经济总量和对
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源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 和城镇化道路。特别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力军. 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新 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并强调要培养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 的整体素质。毫无疑问,未来的新农村的主 体必然是新型的农民。但是农村人121不是一 个静态的主体.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主体。 培养未来的新型农民必须适应农村人口的 变动趋势。任何人无法强制青年农民留在 农村等待塑造。也无法要求农村少儿人口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能向城市迁移.
对目前农村人口出现的特征和趋势进 行分析.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它直 接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等多个领域。
一、农村人口的特点及城市化趋势
1.中国农村人口的特点。中国农村人
万方数据
口从近代以来一直面临增加的压力.从人
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可以看出来。到19世 纪前半期,中国到处都面临着人口对土地 资源日益增长的压力。由于近代中国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一直发展缓慢。使新增总人 口中的大部分居留在农村。建国以后,工业 化速度加快.然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 工业和城镇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十分有 限。这不仅是农村人口难以进入城市,城市 人口反而通过“城镇人口精简运动”和“上 山下乡运动”等形式推向农村。这些因素的 复合作用,使建国后迅猛增加的人口进一 步拥挤在农村。全国总人口在1949--1977 年间共增加4.1亿.其中3.0亿人口增加在 农村。由于农村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减少农 村人口成为中国发展最大挑战。出路只有 两条:一是农村生育控制,二是工业化和城 市化。因为生育政策对农村人口下降的作用 要很长时期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加快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最重要的战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人口政策和工 业化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90年代 后期,中国农村人口变化迎来了历史性的转 折点。农村人口在1995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
始持续下降。农村人口从1949年的4.84亿人
上升到1995年的最高峰8.59亿人。其后持
农
村 续下降,剑2007年下降至727亿人.比最高
人 峰下降了132亿人。1996—2007年期间农
城
市 村人口平均每年下降1100万人。
化
趋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青壮
势
及 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农村人口下降.农
其
挑 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现象
战
越来越受到关注。绝大多数人口在城市化
的推动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
2.农村人口城市化趋势。农村人口加 速向城市流动,一个重要的后果是城市化 水平迅速提高。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未来城市 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而意味着 城乡人口迁移远没有达到均衡状态.农村 人口可以继续向城市迁移。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 场化改革。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414万.迅速 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
13122万。从世界历史看,一国进入经济快 速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大量人口的迁移。
未来30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加速的 时期,当前阶段,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表 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的转移。1981—
2005年,城镇化率从19%提高到43%。据推 算,2014年城镇化率将达500/0,2023年达
60%,2030年超过67%。预计未来30年间, 还将有3亿以上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二、农村人口的趋势变化带来的现实 问题及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解决农
村流动人口和城市农民工问题,促进工业化
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趋势特征带来了以下现实问题和挑战:
1.农村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量大、价廉 的特点决定了中国T业化表现为一种低价 工业化模式。“价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 工资低。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发 达国家的1/10或者1/20,而农民工的工资 更只有城镇职T的一半;二是非工资性的 成本低,农民丁通过租赁廉价房、无社会保 障等为政府、企业节省了需要支付的高额 成本。中国农民T已经达到l亿多,而80% 以上的农民下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数最大和质量差决定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 场上谈判能力低下,只能成为低工资水平 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低工资的工业化成为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