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牟阳春.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翟∞6.
由上文的分析中可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和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是最能表征人 口素质的指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性别比则是 表征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结构安全的指标。因而 笔者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性别比这两个因变量 指标对全国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人口数量
和结构安全的等级,然后再利用分析结果将各地
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分为安全与不安全区域,分
别设为“1”和“0”,从而进行logistie回归分析得 出表征人口素质的变量与人口数量和结构安全的
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全国各地区进行聚类分 析,由软件生成的树形聚类图可看出,如果将全国 各地区按人口素质划分为五类的话,则分别为:
第一类{上海} 第二类{河北,西藏,北京,辽宁,天津,江苏,
山东,吉林,黑龙江,浙江}
第三类{河南,云南,广东,福建,安徽,贵州,湖 南,重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湖北,内蒙古}
第四类{青海,新疆,宁夏}
第五类{江西,海南,广西}
由于上海属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 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应较高,为人口素质最高即 人口文化素质最安全类;而第二类中的各城市均 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素质的各项指 标也均反映出该地区的人口素质安全度较高;第 四、五类属于国家的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由 于种种原因较为滞后,人口素质也相应处于低水 平。因而,全国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安全群为:第一
类地区为人口最安全地区,第二类地区为人口较
安全地区,第三类地区为人口安全地区,第四、五 类地区为人口安全预警地区。
依据上文的聚类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 析,得出人口素质(x,和x:)与人口数量和性别 结构安全(Y)的模型为:
Y=一1.476+0.126Xl+0.033X2
由此可直观地看出人口素质因素对人口数量
和性别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
人口安全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所面临的 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口数量安全、人口结构 安全甚至人口身体素质安全都毫无例外地属于显 性安全问题,但人口文化素质安全却属于隐性安 全问题,同时又是最核心的人口安全部分。
就世界范围来看,国际通用的最能表征人口
文化素质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排名显 示,2006至2007年度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统 计的177个国家之中占据81位,具体数值为
0.768,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而处于北欧典型 福利国家的挪威和瑞典,人类发展指数占据世界 第1位和第2位,具体数值分别为0.965和
0.960;亚洲邻国日本位列第7,具体数值为
0.949;美国位列第8,具体数值为0.948。毫无疑
问,以上均属于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非 洲的津巴布韦、刚果和中非则分别占据151位、
167位和172位,具体数值分别为0.491、0.391和
0.353,属于人类发展的低水平;对于另一个衡量 人口素质的指标——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 研究人员数来说,各国间也差异巨大,发达国家El 本和美国的人数分别为5 286.9人和4 605.0人, 而处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仅为633.1人。H1与大 部分非洲国家和一部分亚洲国家相比,中国人口 素质的良好状况是显而易见的,但与现代化进程
早已完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口素质却处于 相对低的水平。而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 键时期,人口安全系统中的任意子系统的不稳定 都会影响到其他系统,人口素质的安全与否会直 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安全和人口结构的安全就是很
好的例证。提高全民人口素质不仅关乎到每个人
的发展问题,还关乎到提高整个人口系统的安全 性问题,关乎到和谐社会重大建设的问题。因而,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探索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安全 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完善人口政策维护人口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J].人口安全,2005,(3):35.
[2]兰徐民,温勇,潘金洪.人口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其 量化探讨[J].西北人El,2006,(6):43.
[3]梁中堂.人口素质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
200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