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之可能性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
三、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之可能性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今日,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面临多重困境。著名学者郭齐勇先生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细致分析。他认为一方面大学中的人文教育面临来自现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时风的挑战与压力。另一方面,大学人文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文学科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缺陷。
他总结说,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种种问题,由于揠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小中学教育片面地膨胀技术知识与过早的分科,使大学教育对象的东西方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之修养十分欠缺。他认为目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我们的学生从儿童到青年理当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与文明的教育。此外,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人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工作最大的弊病是,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由此,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变得不会思考,没有思想和反思的本领与能力,学生所获益的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关身心修养与国计民生。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国民,或平民化的公众知识分子。
透过郭齐勇先生的分析,我们可更加肯定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确非朝夕之功,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性。以笔者陋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煅造,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加大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
首先必须扭转文化激进主义支配社会价值导向的地位,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在重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文明成果。文化是延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没有一个民族能疏离自身传统而真正走向现代化。而今,在经济全球化激荡之下,更需要我们做好发掘、传承、参与、创造、转化的工作,整合本民族文化资源以应对其他文明、文化的冲击,并在树立本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二)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要抓好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要抓好大学生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建立制度化通识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采用的苏联教育模式,即从大学一年级就实行专业教育,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高校近年来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走向“淡化专业、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发展”的转型目标。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阐扬了“轴心时代说”,即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时期,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东西方各大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学说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一直到今天。人类无法真正实现对先辈的超越和突破,并且在遇到重大灾难和变故时,都须回到先哲那里寻求智慧、吸取能量。或许正源于此,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早已面向本科生开设经典著作通识课,故而,甘阳先生才有“我们也需要自己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疾呼。
郭齐勇先生强调,我们需要改变现行的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通识教育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学生应直接读一些东西方文学、史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以五经为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研习了两千多年的人文经典,我们毫无半点理由将其抛弃。大学生理应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起码的教育,例如修习《四书》《老子》《庄子》(选)《史记》(选)《汉书》(选)《诗经》(选)等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是中国人的信念、信仰与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依据,是立身行世之本。
综上述,型塑大学生人文品格,无它路和捷径可走,惟有在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加大本民族文化的转化工作,并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惟有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在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有真正的文化复兴和民族大业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陈来.传统与现代[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7.
[2]吴飞.浮生取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来.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新视野,2005,(3):64.
[4]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思考与交流,2007:53.
[5]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三联书店,2007:4-5.
[6]郭齐勇.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J].2007,(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