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起
近代以降,国势衰颓,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局势的骤变使少数知识分子精英开始从“天朝上国”迷梦中猛醒,一批批先进中国人前仆后继,努力探求救亡图存的真理。从器物、制度,再至文化——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愈来愈多的主流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将民族传统文化视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包袱和阻碍。换言之,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开启了文化激进主义在中国泛滥的闸门。
建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然源于未理清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以及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直接影响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界定。以至于文革时期的民族虚无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反传统思潮一度甚嚣尘上,人为的导致国人与传统中国再三的隔离。后两次大的时代思潮均可视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左思想理路的承继和延续。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陈来等大批学者对文化激进主义进行深度反思,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予以重新审视,对于其价值地位给予肯定。断言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矛盾,深层上即肇源于对“传统”和“现代”理解的歧异。文化激进主义将二者视为对立关系,事实上,现代从来没有离开传统而存在过。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现代之间除了对立关系外,二者还存在交融性、统一性。要之,文化激进主义强调“变”,主张照搬外来文化,摒弃本国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彰显“守”,坚守希尔斯所谓的“实质性传统”,即主张传承文化中普世价值的成分,在吸纳冯友兰先生强调的“普遍道德”的基础之上,进而再有限度的渐进的“变”。
近十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取位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更有学者提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概念(如北大楼宇烈先生),这一概念以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问题之埋设,为国人判析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端正自身文化立场提供了一种模式。
令人扼腕的是,值此传统文化方兴未艾之际,担负中华文化复兴大任的当代大学生,於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上尚存在较大偏差,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已显得弥足迫切和重要。
二、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紧要性和重要性
张东荪先生当年谈及西方文明时称“希腊文明以推之,希伯来文明以挽之”,张先生以为希腊文明代表科学精神,希伯来文明代表宗教人文精神。该说虽有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一种文明要想获得长足前行,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须使得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协调并进、不失衡。
近世百年间对德赛二先生的倡导,竟导致传统文化不继,文化传统丢弃,中华文化在它的生发之地惨遭蹂躏,备受蔑视鄙夷。这本身是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对本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丢弃,直接的后果就是国人丧失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家园沦落。有人说当今社会是消费型社会,是商业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是人民获得极大自由、拥有极高选择权的社会。然与此对应的是,在对物质追求的热望中和对物质的深度依赖基础上,人们精神层面普遍显得急功近利,抱怨愈来愈多,生活的幸福感愈来愈低,社会自杀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诸多乱象中尤以今日在校大学生身上所表现的症状最为引人注目和令人担忧,其人文精神丢失之症状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
(一)以世俗观念作为价值评判标准
爱因斯坦曾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应以太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孔夫子亦言:“谋道不谋食”、“三年学,不至于谷,不宜得也”。世俗观念,着重于金钱、权力、名望和地位,对于正在象牙塔中孜孜跋涉的青年人成长往往造成坏的导向。今日大学生在物质金钱、权力名声上常存有攀比现象,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而当下大学校园比吃比穿、甚至为谋得学生干部职位,请客拉选票亦常有之,俨然一小社会。再有,伴随近十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面临的低待遇甚至失业的现实,让“读书无用论”又乘势而起。受此观念影响,以挣学分、拿证书而读书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如钱基博先生所言:“世风浇漓,人心窳坏”。试问长此以往,“道”将何存?这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悲哀,也是民族教育的悲哀。
(二)丧失追求真理的理想和对知识的信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浪潮滚滚而来,社会价值金钱化、物化主导下,渐呈多元化混乱之状。受此大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往往存在以颠覆传统为美,以是为非。不愿谈论严肃的话题或倾听痛苦的真理,部分大学生丧失追求真理的理想和对知识的信仰,执着于追求肤浅的快乐和感官的刺激。视真理为草芥,以物质的饕餮享受为理想;视知识如粪土,以在体性的感官满足为信仰。
(三)不再以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
夫子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今日大学生亦复如是,孔子若生于当世,亦应深以此为忧吧。“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具有的宗教性道德,在今日大学生身上多已灰飞烟灭,甚至在他们身上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公德亦鲜有见。换句话说,今天的大学生不再以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传统读书人眼中之正道,在他们看来显得迂阔而不合时宜。
陈来先生曾说,“文化的价值和功用是不能以短视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去了解的。表面上看,文化的具体作用似不明显,其实文化的功用是‘无用之大用’。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个没有文化创造,没有文化品味,没有文化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利主义盛行,只知道追求物欲满足的社会,不过是一个暴发户的庸俗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正是医治此沉疴的一副良药。以儒释道为主体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如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强调人格修养的完满,重立命安身之本的建立,佛家强调心性修炼,道家和道教强调的清净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均有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总之,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绝不仅是所谓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等为主的综合国力,而更应是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崛起。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