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培育人,在于“化人”。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大学作为专门培养文化人才的场所,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来回答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理想、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带有大学自身特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精神在自身实践过程中的结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延安时期的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精神就是那个特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文化,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充分展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独特的大学风貌,不仅对当年抗战的胜利和教育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大学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文化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当今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
江泽民在抗大建校60周年的讲话中曾指出:“抗大成立后,面对国共两党之间呈现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从总校到各个分校,始终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本质要求。”
延安时期,抗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所闻名中外的红色大学,关键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尤其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特别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 “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1] [P116] 在那个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从西安到延安,蜿蜒崎岖的八百里山路,成为革命追求者用鲜血铺成的信仰之路,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离开温暖的家庭,冲破国民党的层层阻挠,穿过戒备森严的封锁线,奔赴延安。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丰富内涵中的首要内容,也是抗大精神的灵魂,它主要体现在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当今被誉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人所缺失的正是这种“精神”!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当前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现象。突出地强调了:要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确立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突出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地位。这是因为大学阶段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时机。作为国家建设与奋斗目标实现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务必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化人的功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然而,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来源于大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由此,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宣讲者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发展完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适应的,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在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2]“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3]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抗大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边区财政和经济一度严峻,抗大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之中,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开荒种地,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生产战线长又长”的歌声中开展劳动竞赛,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一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感染着每个人的心灵,师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宝塔山下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青年们一批批进来,学员们一批批出去。学员们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露天上课、吃饭;延水河畔出操、洗漱;在石板或沙盘上练字学习,没有钟表就用石日晷计时,抗大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大熔炉,它燃烧的是延安精神的火炬,锤炼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英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造就了无数革命先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人才保障。正如《抗大校歌》中所唱的:“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毛泽东在抗大的毕业证书上亲笔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保障我党、我军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法宝。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然而,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唯钱独尊”,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斗志,丧失对共同理想的追求。怎样以历史的使命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战胜艰难,积极投身到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今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经常地用抗大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立足现实,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帮助大学生消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激发他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