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实践合理性视角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小娜 吴洪凯 发表于:2011-08-18 14:27  点击:
【关健词】实践;合理性;低炭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效应日益凸显,用实践哲学反思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从实践合理性视角寻求解决良策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实践合理性的凸显背景、基本内涵入手,从而引出并论证“低碳发展”理念的合理性,并力求提出走向低代价发展所需要的操作理念

【作者简介】李小娜,沧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政治学研究。
   吴洪凯,沧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研究。
  
  现代化进程深入发展伴随着全球问题和生存危机的日益加剧,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中国,更是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尤其长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引发的问题更是凸显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追根溯源,导致人类困境和中国发展问题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就是实践活动的不合理性及其负效应,“低碳发展”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背景与认识基础之上的。
  
  一、实践合理性问题凸显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践合理性问题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前沿领域,这其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而最现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以及人们对此的深刻反思。
  1.从实践本身看,这是人类以哲学思维方式对自身行为及其效果的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人们通常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做绝对化理解,认为:实践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以及对人自身的积极改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据此认定实践应当具有天然合理性和绝对权威性。但是,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能源短缺、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地区冲突、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迷失等等,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实践在给人类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消极的、反主体性的负效应,而我们在积极追求实践积极效应的同时,往往对其消极效应缺乏正确的预判和科学的应对,以至于负效应带来的全球问题日益加剧。恩格斯早就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1]这其中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和“应当做”之间的矛盾,是关于实践目的和价值的合理性问题。因此,我们在积极实践、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其中的实践观念和手段及其结果的正确性、正当性等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寻求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以求实践活动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正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理论方面看,这是传统哲学对绝对理性主义传统的反省与重建。众所周知,理性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莫不接受理性的引导和调控,实践能力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人类理性的发展。实际上,自从人类的理性意识被唤醒且给人类带来与日俱增的福祉之后,呼唤并弘扬理性成为人类不可遏制的追求,理性在塑造神奇现实的同时也培养起人们对理性的绝对尊崇和自信。但是,人类对理性毫无节制和缺乏反省的自信必定把人类推向自负的境地,也必然使理性变为单一的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这种理论片面强调逻辑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性,把人的生存目的、社会责任和人类命运问题看作是理性之外的事,忽视了人性、尊严和人的价值理性,从而导致了人的普遍物化和畸形发展,导致了现代文明价值的分裂与失衡。另外,工具理性对于功利化、技术化的追求,对于物欲、占有性的强调,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意识,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空前陶醉中忽视了自然固有的生态系统的本性和规律,造成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并最终引发全球性的人类生存危机。
  
  二、实践合理性的基本内涵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人在这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自然会对人产生反作用。但是,我们在认识“作用”与“反作用”这对范畴时,往往自然地认为“作用”的力量大于“反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反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与此相对应,实践本身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非合理性,换言之正负效应是伴随实践发展始终的一对矛盾。恩格斯曾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深深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合理性正是基于哲学反思性和批判性特点,运用辩证方法对人类已有的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合理性的实践应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统一。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谓合规律性,要求按照客观事物及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来进行实践,从而避免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盲目性,减少实践负效应。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合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人与自然界、目的与规律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向我们昭示着这一真理。合规律性既是人类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受动性的体现。但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存在着相互疏离,甚至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倾向,这种情况造成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合规律性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及人的心理、生理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样一个认识的结果却又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的力量,它使得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世界。
  2.真善美的统一。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合理性的实践活动是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统一活动。合理性的实践是在真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并力求实现真的活动,而合理性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性内涵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使得合理性的实践成为一个以真为指导、追求真、检验真的活动。合理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求善的活动。将善的内涵从道德层面的幸福、快乐扩大为一种实践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种包含在概念中,和概念相等并且自身包括着对个别外部现实性的要求的规定性,就是善。”[2]在黑格尔那里,善的内涵虽然获得了实践的意义,但仍限于精神领域内的实践。列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善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实质:‘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的要求和外部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合理性的实践就是善本身。真和善的高度统一就是美。美是一种基于真和善基础上的自由而自觉的创造,是实现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的高度统一的创造,是人的存在本质的展现,是合理性实践的最终目标。总之,求真、求善、求美是合理性实践内蕴的理想追求和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树立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把实践活动纳入合理性的轨道上,使其超越成为人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手段,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