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窘迫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新荣 李宾 发表于:2011-07-22 10:47  点击:
【关健词】就业窘迫;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就业窘迫的现状却困扰着该专业的教育者和学生。必须改变现阶段实践教学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以改变就业现状,并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社会工作发展的速度迅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在社会工作相关协会、教育部等部门的推动下,社会工作教育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中山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后,众高校不甘落后,纷纷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与窘迫的就业现状
  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却非常艰难。在大陆社会工作最发达的上海,虽然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门望族”,其社会工作就业率也在倒数第4名。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倒数第4名。比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更令人忧心的是专业对口率。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社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10%到30%之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1]于是出现了一方面专业社工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资源浪费严重的怪现象,这恐怕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专业外部的原因,如国家政策与专业发展脱节,社会认同度低,也有专业内部的原因。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社会不了解专业,而学生也不了解职业,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和社会需求之间缺乏衔接。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看,社会工作专业是在实践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实践的。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中,理论化的教学占据了很大地位。现阶段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包括:
  1、社会工作实验室
  理论上,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技巧的专业场所,实验室场地和设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社会工作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同时,实验室的学习仍然是一种模拟,学生接触到的是一种虚拟情景。虚拟毕竟不是现实,学生锻炼和学习社会工作技巧最好的场所仍然是社会这个大熔炉。校内再完善的教学手段和实训场室都难以跳出“作坊式”的教学模式,也同样无法跟社会的“真枪实弹”相比,校内的实习,使学生只是在感性上对专业有初步的认知。
  2、校外实习
  社工专业的实习地点理论上很广泛,包括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街道办事处、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等机构。但现阶段,各学校的实习有以下几个问题:(1)实习期过短,最短的认识实习一个星期,最长的毕业实习两个月。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实习的重要性,以为只是打打杂、走个过场,混个实习证明。(2)实习次数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校外实习通常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指导、专业工作方法实训、专业实习等,看似次数多,但相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繁杂的工作内容,实习却过于分散,难以对社会工作职业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3)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监控不严,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与评价制度。以上种种,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流于形式。
  (二)现行实践教育模式限制了学校、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沟通与衔接
  1、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缺乏深入了解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是非常低的,甚至有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一专业,或认为社会并不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很多高校里都会发现,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选择社会工作专业,都是在录取时被调剂的,调剂时对于社会工作并不了解;大学期间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工作并不能深入了解,特别是看到中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现状后,很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更加缺乏热情、激不起兴趣,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
  2、学生缺乏对职业前景的预期
  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去向是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接触的人群是青少年、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工作繁忙、琐碎,但薪酬却极低。在内地,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很多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而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前由于接触社会过少,对职业前景往往过于乐观,繁杂的工作现实与低薪水之间矛盾的打击直接造成很多学生直接选择或转行从事与四年社工学习无关的工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按照西方社会教育委员会的要求,本科生教育项目要向每一学生提供最少400小时的实习指导,研究生教育项目必须安排至少900小时的实习指导。[2]在我国开设有社会工作教育的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实习时数未达到国际标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成了制约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推行体验性教学,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专业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从而具备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习的保障,实习时间长短、实习机构的性质、设施、条件直接影响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
  所有浮于书上或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社会工作知识与方法都是浮云,只有当社会工作主体应用于社会助人实践才能体现社会工作真正的专业价值。对专业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转化为服务工作中的实际行动,并具备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价值和技巧融入自身的日常服务行动中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必须经过特别安排的大量的学习与训练方能获得,而不是短短的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实习就能解决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必须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应当进行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联系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充分接触到社会工作的各种作用,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刚开始可以是“通才”性质,包括直接在监督指导下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等;每一学期根据学校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体验,以整合教学内容,丰富学习体验。实习内容应随课程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和复杂,惯穿于其整个大学生涯。通过大学全程的实习体验,使学生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