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城中的劳动大军,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
2007年4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紧接着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和生活,并向世界扩散,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次贷问题已经全面升级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歇业、失业和返乡现象比较突出。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8 年底,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2.26 亿,只要有1/10 的农民工就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260 万,不容小视。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08 年底表示,返乡的农民工已超过7000 万人。大批农民工返乡,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经济现象。
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机的新背景下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以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地向前推进。妥善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失业问题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返乡属于劳动力转移范畴。阿瑟•刘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农村经济,二是工业经济。并认为农村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基本为零,加之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其次,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资本工业部门, 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的劳动力, 工业部门可以获得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所获超额利润, 被用于再投资, 创造新的资本扩张,更多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而农业部门逐渐摆脱剩余劳动力的负担,开始真正的增长,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为一元的现代经济。可以说,利用农业隐性失业的劳动力转移,支持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是刘易斯二元结构下就业转换理论的核心。人们对这一理论,虽然指出不少缺陷,但大都肯定它在两方面的意义:(1)它描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动力,提出了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用现代部门的扩展带动经济发展。(2)提出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的二元结构框架,为从经济结构演进、就业转换角度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哈里斯-托达罗(1970)则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上,将侧重点放在了城市部门的失业上,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把农村工资和城市期望工资做比较,当农村工资低于城市期望工资,将发生劳动力转移;当两者持平,则处于均衡状态。他强调了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并指出了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会加重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所以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仅在城市创造机会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不平衡。这些理论在国内外得以广泛应用。我国学者王玉西等人(2000)在刘易斯理论的认识上指出严格地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划分开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用于分析“民工潮”现象的范例也过于简单。“双二元性”的经济特征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很明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二元性同时也伴随着各自内部经济成份的二元性。他们认为,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二元结构, 或称为“双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三元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改革的进展, 也就与这种“特殊二元结构”的逐步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流动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李晓春和马轶群(2004)则用哈里斯-托达罗的劳动转移机制对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定性研究,认为二元户籍制度一直了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收益,应尽快废除。张明林(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几年, 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周其仁在其《就业机会与能力》中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大的特点是城乡就业矛盾汇合。一方面是乡村内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展缓慢, 以至劳动力就业发生逆转。另一方面,城市一批企业人员下岗,一些地区、城市,为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实行在不少行业、工种限制或禁止使用农民工的办法;或是盲目提出指标,压缩外来劳动力数量;或是提高对农民工的收费标准。这些办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除却以上两方面,近几年来我国为了降低过大的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通过降低某些行业、产业的出口退税率等手段,对出口过快增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选择的抑制。同时,国家推动经济结构由外向出口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的政策也客观地加大了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而在现今,农村劳动力就业更面临新的状况。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需求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迅速回落,再加上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甚至破产倒闭,由此造成大量务工人员失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向这些地区转移,形成年复一年、有规律性的农民工流动现象。而今,受次贷危机影响,外需下降,出口下滑,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为承受危机直接冲击的群体。那么农民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留守城市还是返乡就业,就成了每一位农民工不得不权衡的问题。如何对待城乡就业的矛盾,成了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在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由“民工荒”转变为农民工大量失业,即所谓的“农民工失业潮”。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返乡,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城市寻找新的机会。调查显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5%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主要来源被掐断,其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化为新的工作和发展契机。
1、结合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城镇企业,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导致城市的用工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减少。但是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下,各大产业面临着调整和升级。以前他们在自己的乡镇里,就业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不得不走出家乡寻找工作,但是这种艰辛打工的背后承载了巨大的心理成本。所以,发展城镇企业,可以让农民不离乡就解决生计。所谓高效农业,简单的说就是同样一亩地,可以赚更多的钱。结合高效农业来发展城镇企业,企业的经营是对农业产品进行制造、加工或者设计,形成新的升值体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效发展并不是盲目发展,切不可只因一时利益,破坏了土地和环境,严重浪费了资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