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启示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辛屾淼 刘若实 发表于:2011-11-08 13:20  点击:
【关健词】启示,德育工作,高职,道德经,老子,
 德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作为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的《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文章针对高职学生道德现状和德育工作瓶颈,通过

德育工作今本老子《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德育观和孔子的德育观相互补充,对中华民族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老子《道德经》的德育思想体系
  (一)明确的德育目标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我们确定德育方针。而老子笔下的自有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位悟道、体道、弘道的“圣人”。因而,培养“圣人”成为老子德育思想的终极目标。
  老子笔下“圣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守道同德、圣人气象、理想中的治者。“圣人”不仅要具有以上三个品质,还有持有以下的人生态度。第一,守柔处弱。第二,谦下不争。第三,功成身退。这就是老子德育思想所要求培养的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的德育内容
  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从《道德经》可以梳理出慈爱万物,崇俭抑奢,诚实守信,谦虚不骄,知足知止等德育思想。
  1.慈爱万物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身处乱世,目睹残酷的社会,深感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因而极力加以阐扬“慈”。
  2.崇俭抑奢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 “啬”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又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以及“少私寡欲”(第十九章)这里的“俭”、“寡欲”要求人们要节约人力、物力,在生活中抱有一种勤俭节约的态度。
  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其书第二十三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另外老子也告诫说:“轻诺必寡信”(第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三)玄通的德育方法
  在老子的德育体系中,从“道”的特性引出了一系列道德教化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言之教”的潜移默化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老子德育方法的经典表达。“行不言之教”教导教育者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建立一种教育的整体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渐进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老子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凡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六十四章)老子告诉我们见微知着,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另外,从老子《道德经》中所提炼的“涤除玄览”的直觉内省法,“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导教育法,“柔弱胜刚强”的情感教育法,“反者道之动”的以逆向思维等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对高职德育工作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剖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德育现实依然严酷。不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方式,还是学校基础条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而且,许多毕业生的道德品质被用人企业怀疑,缺乏诚信、不懂礼貌、缺失责任感等负面道德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呈现出了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但也可以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种种道德困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素质下滑的趋势。
  第一,公德践行能力较弱、法纪意识淡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随处可见乱丢垃圾、就餐插队、缺乏文明礼貌、毁坏公共财物、看见别人处于尴尬境地而幸灾乐祸等等不和谐的场景。更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乱纪行为的发生。
  第二,诚信缺失现象突出,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信用意识缺乏,其中包括骗贷逃贷、拖欠学费、随意违约。
  第三,过分关注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不少学生在对个人、自我的强调上过分夸大。同时由于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因此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甚至走入唯利是图的泥潭。
  第四,片面夸大经济利益,拜金主义盛行。很多同学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认为金钱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此思潮的带动下,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与做人的失败。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年,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显性工程,而对隐性工程(例如德育工作)则抱有可抓可不抓的心态。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比较薄弱,德育水平整体不高。
  第一,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陷,高职德育工作应该以大学生人格培养为目标,在根本上培育学生的理想、情感、道德、品质在健康正确的向度上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和日常性,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化。然而高职德育往往满足一些表面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比较单一,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道德品行教育的主阵地,它以一定的课时与学分为基础。然而“两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师讲授,注重教材,侧重课堂教育。
  第三,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性被削弱。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三、老子《道德经》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启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