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扬孝德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与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协调、彼此尊重而形成的良好氛围的社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强调孝德在社
(四)弘扬孝德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与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协调、彼此尊重而形成的良好氛围的社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强调孝德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8]在家孝父母的人,少了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可见,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政治秩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任何社会,若孝德不存,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全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弘扬孝德传统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一个人向着《论语》所言的“温、良、恭、俭、让”发展,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
(五)弘扬孝德传统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小家为“孝”,大家为“忠”,缘亲祖而爱国。古人早有这样的推理论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9]“重社稷”也就是重视国家、热爱国家的意思。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因而,中国人不管走到世界哪里,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爱国也就是爱祖。我们通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这是孝亲观念延伸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血缘文化的主要特色。就连黑格尔在谈“孝敬”问题时也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10]这就可以理解寄居海外的中华儿女,他们念念不忘祖国,为祖国独立、统一、领土完整和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财物。这是什么力量?这是何种情感?用现代的话说,是爱国精神,用孝学术语解释,这是赤子对祖国母亲的“孝养”,是对先祖的“追孝”。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孝德的弘扬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弘扬孝德传统可培养人们普世的人文关怀
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敬。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普遍敬爱。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人类的敬重。有了这样的敬爱之心,就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孝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爱亲上,而且表现在爱他人、爱社会、爱万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境界。孝之终极意义和价值在博爱。博爱意识和道德情怀,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彰显人文关怀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人类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甚至是与父母的关系,都被冷冰冰的物质利益关系所湮灭的今天,这种走出亲情范围的博爱意识,极有利于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真正培养人的善心良知,从而使人具有仁爱天下的情怀。
三、培养孝德的基本途径
孝德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现代和谐关系的渊源,是形成和谐社会风尚,保持家庭稳定和谐,社会安定团结的精神举措。现代社会孝德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弘扬传统孝德,进行孝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家庭教育
《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是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说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孩子面前怎样做人,取决于孩子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语)。子女首先属于每一个家庭,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又是激励子女孝道德行为的榜样,还是子女实践这一道德规范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因此,家庭中,父母自己应该是个赡养、尊敬长辈的实践者,践履孝德,拥护孝德。子女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才能养成敬老爱老的习惯,培养起孝德。
(二)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把孝德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系统。首先,要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以“小学学其事,大学究其理”[11]的教育内容顺序,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孝德教育体系。其次,孝德教育应渗透于其他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之中。再次,要倡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孝德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以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孝心”,达到知行合一。在这个方面,许多学校都进行了尝试,如开展孝敬父母的讨论会,演讲比赛,“今天我当家”,敬老院的志愿者活动,设立“孝敬日”评选“孝星”等等,这对于现代孝德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注重社会教育
只有整个社会遵守孝德,崇尚孝德,孝德才会深入人心。要在全社会营造“比孝心、讲孝道、树孝德”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通过对孝德行为的鼓励和宣传,对不孝行为的曝光和谴责,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孝敬父母光荣,不孝不敬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使养老敬老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为孝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部门也必须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和自己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积淀的指导。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共识中,对孝德传统的研究与弘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任丰﹒李霞﹒对传统孝德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
[2]钱逊﹒先秦儒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240。
[3][8]《论语•学而》。
[4]《孝经•圣治章》。
[5]《孟子•尽心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