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弘扬孝德传统的意义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燕红 发表于:2010-10-01 14:31  点击:
【关健词】弘扬;孝德传统;意义;和谐
孝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赡养双亲、尊老、敬老则是孝德规范中最显著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德传统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

孝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它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薪传不息的道德传统之一,而且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孝文化日渐衰微,孝德在现代社会正遭遇着极大的困境,孝德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即要学习西方有益的价值观,又要寻回宝贵的中国文化传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孝德追本溯源,吸取精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和魅力,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服务,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再添羽翼。
  
  一、孝德的主要内涵
  
  孝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最主要的内涵是“亲亲、敬长、返本、感恩”。“孝”在小篆中的解释是“从老从子”,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表现出家庭伦理关系。
  孝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德即孝的本初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其主要内容包括养亲、敬亲、谏亲、无违、全体贵生、慎终追远等方面[1]。孝德的本质是爱,是对父母之恩的回报。广义的孝德即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是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传统孝德在中华民族伦理生活的实践中,始终有一个“外推”的现象。孝德的外推是从孝敬父母(祖父母等内亲),推之外祖父母以及叔伯姑舅等旁系血亲,并一直可推至普天下所有的老者和长辈,最后推至广义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上升为忠君爱国的政治伦理,从而奠定了孝德在三个层次,即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社会,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孝文化。
  
  二、弘扬孝德传统的现实意义
  
  正如钱逊先生所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孝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但作为亲情的表达和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却还有很重要的意义”。[2]赡养双亲、尊老、敬老是孝德规范中最显著的合理内核。弘扬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以“人”为对象,以“众”为目标的孝德传统,与现代社会所进行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道德内涵的教育是同根同源的。
  (一)弘扬孝德传统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基础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提出“孝者德之本”,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儒学以仁学为核心,而孝又为仁之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3]“仁主于爱,爱莫于孝亲”,孔子以“爱”释“仁”,而爱莫大于爱亲。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谁相信他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所谓的尊师、友爱、爱国等无非是冠冕堂皇的虚与委蛇而已。《孝经》对此也作了阐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4]因此,孟子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这是人性自然的理序,是天经地义的,倘不能亲亲,必不能仁民、爱物。由此可见,爱人之情从家庭中发育,即“亲亲”,由“亲亲”而“仁民”,由家庭道德扩充为社会道德。因此,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之根。孝是人德性的生长点,孝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人道德修养的起点。多年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上,教导人们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少或根本不提敬爱父母双亲的教育,从而使得这种爱的教育空泛无力,缺乏根基,最终不免沦为空洞的道德说教或陷入形式主义。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孝德资源,可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从而为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夯实基础。
  (二)弘扬孝德传统是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全盘走西方的养老模式,还需要继续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子女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不可推缷的责任。但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与伦理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和工作压力,使一些有心尽孝的子女,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价值导向,更使一些人把已丧失劳动能力再不能为家庭创造财富的父母看作累赘,社会上对老人不养不敬甚至辱骂殴打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孝德传统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就道德建设本身而言,弘扬孝德传统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庭美德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根本好转。
  (三)弘扬孝德传统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传统孝德认为子女不仅要养亲,而且更要尊亲,爱亲。《论语》特别强调孝行之主要精神在于对父母的爱和敬。孔子在回答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表明“孝”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孝”的重点在“敬”上。敬亲是养亲的价值尺度,敬亲基础上的养亲才是合乎孝德的。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尊敬父母是子女尽孝的最大德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7]孝顺父母在于尊敬父母,而尊敬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尊敬、尊重天下所有的老人。孟子把“孝”从家庭生活领域拓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援“敬”入“孝”,拓宽了孝德的内涵,不仅子女在家庭中要赡养和敬爱父母,而且在社会上,晚辈要礼让、尊敬长辈。从而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操,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孝亲尊老文化。尊敬、关心老人不仅是对老人的安慰,而且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昌盛。现如今,我国的老年人口已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如何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已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弘扬孝德传统,使子女不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在精神上给父母更多的慰藉,而且对长辈、师长、老者也尽一份孝心,使全社会的尊老环境全面改善,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