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是使受教育者转变消极态度,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使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从而促成受教育者态度的转变,增加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在德育过程中,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是使受教育者转变消极态度,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使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从而促成受教育者态度的转变,增加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灌输,那么,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思想受到压制,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 教育方式多样,使受教育者乐意接受的原则
认知说服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方式及其安排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因此,德育须选择适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注意多样化,使受教育者乐意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首先,信息传递的方式,应使信息内容易于为人们所理解。研究表明,对于简单、易于掌握的信息,用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传播的效果较好;而对于较复杂、难于掌握的信息,采用书面文字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劝说效果。其次,一种观点在论证过程中,是单方面提供赞成的材料来证明观点正确,还是提供反面材料,然后驳倒反面观点更有利于说服学生接受某一观点呢?研究表明,宣传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知识水平高低和学生原有的态度。如果学生的年龄小、智力和知识水平低,原有的态度和教师的传授要求相一致,则单方面正面宣传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相信所传授的观点。如果学生的年龄大、智力和知识水平较高,原有态度与教师传授的要求不相一致,则正反两面的论证效果更佳。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并且相信是正确的,教师忽视反面观点的驳论,会使他们对讲授内容的真实性怀疑,从而降低了说服力。再次,教育者要注意更新教育方式,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其感染力。在德育过程中,要多注意利用大众媒介、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使教育内容生动形象,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促使学生的思想向好的积极的方面转变。
(五)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得以加强的原则
研究表明。一定的情境条件对劝说效果会产生影响。首先,环境中某些因素对信息传达产生强化,会使说服增加影响力。这种效应称为强化作用。其次,预先警告也起一定的作用。预先警告是指人们预先知道他将受到不同观点的说服,他就可能抗拒这个说服。再次,令人分心的情境会使信息的劝说被削弱和降低,而注意力的轻微分散会增强信息的劝说力。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环境,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转变。首先,学校应注意美化校园,通过各种活动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沟通,形成共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在说服时,预先不让学生知道其目的,把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在活动过程中,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再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利用情景中各种因素,劝说时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或只有轻微的分散,也能增强说服的感染力。
(六) 通过集体规定,有效影响学生思想转变的原则
研究表明,集体规定比个人劝说更有助于人的态度转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接受集体的影响,使该影响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态度改变就比较明显。学生越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种改变就越明显。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可以通过制定集体纪律来要求学生执行,使他们改变态度,与集体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等方式,使集体纪律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6.
〔3〕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报,2006,(06).
〔5〕郑培军.说服教育的“态度改变理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0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