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态度的形成及改变与德育有着相似的过程,因而将态度理论运用于德育的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态度理论
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它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是指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同一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态度形成之后是比较持久稳定的,但在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可以转变为新的态度。态度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或多或少都与其自身所持有的态度有关,它是预测行为的重要标志之一。
态度的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1961年,凯尔曼(A、C、kelman)提出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模仿或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1)模仿或服从阶段。态度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自愿,从模仿开始;另一方面是产生于一定压力后的服从。长时间的被迫服从形成习惯后,也会产生相应的态度。(2)同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态度发展为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所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这时新的态度还没有同自己原有的全部态度体系融为一体。(3)内化阶段。这一阶段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人们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打算,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其态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态度改变这一课题在社会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之后,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在已有态度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信息或行为改变的影响而引起的相应变化。态度改变理论主要较有影响的有学习理论、认知说服理论、社会判断理论、功能理论。这些理论试图从态度改变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对态度改变的原因作出各自的解释。本文主要结合认知说服的理论进行分析。
对态度研究最多的是说服过程。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提出认知说服理论。他认为态度改变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他提出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如下图:
在这个模型中,说服者、说服对象、传递的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因素。说服者所具有的特征(是否具有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传递信息(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组织性)以及客观情境(强化、预警、分心的因素)都影响说服的效果。其中说服者、传递的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说服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说服效果。说服对象已有的态度及其心理特质将影响其对有关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这一模型使人们认识到态度改变的复杂性,要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因素来进行态度改变的工作。
二、 态度理论视野下的德育内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对比态度理论,可以发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德育过程具有相似的心理机制。从态度形成理论看,态度形成需要经过模仿与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态度形成的标志是主体新的观念内化为主体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德育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内心自愿接受外在社会要求,并把社会要求与自身原有价值体系相结合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过程。由此可见,态度的形成过程与德育过程是一致的,如同化(认同)和内化。
从态度改变理论看,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德育也具有类似性。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说服者→传递信息→被说服者→周围情境。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影响德育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和教育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态度改变过程与德育过程具有类似性和相互联系之处,如说服者与教育者、传递信息与教育内容和方法、周围情境与教育环境。
综上分析,在态度理论的视野下,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社会影响,改变个体的旧态度、不正确态度,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态度理论探索德育的新原则、新方法,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三、 基于态度理论的德育原则
依据态度理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德育原则。
(一) 增强教育者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原则
态度理论认为,说服者的说服效果取决于说服者本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专家权威以及可以信任的人的影响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的,逐渐相信他所说的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全面的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权威性,还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投入真诚实感,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以增强自身的说服力。
(二) 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与新颖性相统一的原则
依态度改变理论,人们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同时,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性的期望会使一种沟通更有吸引力。因为人们心目中的“新”总蕴含有“较好”和“更有趣”的意思。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和新颖性,能使学生对高要求产生“心理屏障”逐渐消除,使教育内容能充分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其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其行为。
(三) 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原则
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理论认为,被说服者本身的特点影响说服效果。被说服者对有关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受其已有的态度及其心理特质影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才能了解和调动受教育者本身的心理需求,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产生积极效果。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