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丝从小生活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然而在她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却无形的被边缘化、他者化。露丝对她的血脉文化中华文化缺少了解,对养育她的美国文化也无法融入其中,
露丝从小生活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然而在她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却无形的被“边缘化”、“他者化”。露丝对她的血脉文化——中华文化缺少了解,对养育她的美国文化也无法融入其中,遭遇的是双重“边缘化”的命运。在面对模糊的文化身份时,是母亲的手稿让她明白了中国的文化和家族历史的传承,进而走出了身份缺失的困境。在阅读母亲手稿的过程中,露丝重新认识了缠绕他们这么多年的鬼魂——宝姨,重新认识了母亲以及她所生长的文化,确立了家族的身份。
2. “反抗”的声音
《接骨师之女》阐述了第三世界女性的沉默和失语,同时也为异质文化下的华裔女性发出了自己“反抗”的声音。
小说中,三代母女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身体甚至生命进行反抗。宝姨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思想独立,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丧失了丈夫和父亲。她首先选择了吞墨自尽的方式对这一社会进行反抗,这是她的声音。在劝说女儿不要嫁给张老板儿子未果时,她再度选择了自杀,让所有的人包括茹灵听到了她的“声音”。露丝小的时候和茹灵争吵,茹灵多次要跳海自尽也是其中的证明。处于封建礼教和异质文化下的女性往往采取这些极端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中三代母女分别用文字发出了自己反抗的“声音”。宝姨用文字告诉了茹灵自己的身世之谜,茹灵也用手稿记录了家族的血泪史,这些都是在封建和异质文化下华裔女性发出的声音。而露丝本身就是作家,她总是替他人执笔来写作。在小说的结尾我们惊喜的发现露丝从母亲的文字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走出了自我的迷茫,找到了自信,开始提笔书写母亲与外祖母的故事,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是异质文化下华裔女性发出的最有力的“声音”。
三、异质文化下华裔文化的认同
美国是一个拥有很多种族的国家,在美国存在了多种文化形式。除了白人的主流文化外还包括许多边缘文化形式,其中包括华裔文化。华裔文化往往被视为边缘文化、弱势文化,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如果华裔中国人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去一味的追寻美国主流文化,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归属感,无法找到自己,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丧失了“根本”,正如小说开始时露丝的状态:她失语,对与白人的爱情不确信,没有职业话语权等等。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异质文化认同的途径。
1.语言上的认同。茹灵的英语一直乱七八糟,夹杂着很多中国话,露丝作为唯一的女儿,总是被迫当成母亲的“传声筒”,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露丝的观念里,中文汉字的音节有限,多产生歧义,很难理解,所以她在开始决定读母亲文稿的时候很难进行下去。可是后来露丝在阅读家族史的过程中,却认为多意同音的中国文字使语言丰富有趣。看似诡秘复杂的中国语言也逐渐融入了从小就出生在美国的露丝的文化中,这是一种语言的认同。
2.文化上的认同。露丝与母亲在美国这样的异质文化下各自用自己的文化标准以及价值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事举止,只是片面的看到了对方文化的缺陷,所以母女两个矛盾冲突不断。究其原因是双方都只片面的了解对方文化,没有看到对方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露丝从母亲的回忆录中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并不是露丝童年中所想象的只有鬼神和封建迷信。在了解的过程中,露丝开始理解母亲的爱,那是一种中国式的,不善于表达的,隐晦的又无处不在的爱。露丝开始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甲骨文化、制墨文化、书法、绘画以及抗日战争历史等,并使这种文化融入到她从小所接受的美国教育中,达到一种融合。
文化认同同时还表现在亚特与露丝的关系中。露丝身上所存在的挥之不去的华裔文化因素导致了亚特和露丝恋爱关系中的很多隔阂,使他们一度分居。然而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们欣喜的看到,虽然有文化上的差异,亚特还是表现出了对露丝的真爱,这种爱跨越了种族和文化,这是美国文化对于华裔文化的一种认同。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茹灵在晚年八十几岁高龄的时候寻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使她走出了几十年来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困境,最后竟想起了自己的姓氏,这是文化融合后而产生的文化自信。
《接骨师之女》是一部阐述第三世界女性在异质文化下由“失语”到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说中三代母女从“失语”到自我身份地位的重构,是第三世界女性地位提高的标志,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也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跨文化交际矛盾的过程中,对抗是不可取的,它只会使冲突愈演愈烈。我们知道文化的包容性是巨大的,融合才是异质文化下的人们找到自我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M〕. 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邹建军. 谭恩美长篇小说理论思想的核心〔J〕. 外国文学研究,2008,(04).
〔3〕 徐娴.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4〕 王晓平. 从“隐身”、“失声”到奋力抗争〔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