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拟骚体的“龙蛇”人生哲学(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冯小禄 张欢 发表于:2010-10-21 10:40  点击:
【关健词】拟骚体;屈原;失志不遏;“龙蛇”哲学;儒;道
社会牢狱又渴求超然的人格追求。 拟骚体中的汉人灵魂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人格面相。与之相比,战国屈原显得太过单纯,有些儿童般的天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社会、君王按自己的意见办,否则就会忧愁落泪,将

社会“牢狱”又渴求超然的人格追求。
  拟骚体中的汉人灵魂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人格面相。与之相比,战国屈原显得太过单纯,有些儿童般的天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社会、君王按自己的意见办,否则就会忧愁落泪,将整个世界都带人他的情绪和认知里,体现了战国士人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精神自由的情感淋漓一面。而汉人,则经历了一些沧桑,显出些成熟,很明白社会现实固然丑陋可恶,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贤愚错置,但也无可如何。是无能改变必须接受的现实。置身其中,汉人深味痛苦、悲愤,体验着人生在世的艰难、危窘,但又无法真正抽身远离,他们只能做灵魂出窍式的短暂神仙漫游,结果还是归于大地,忍受着来自人间的种种压迫,尤其是尖锐的物质压迫。他们不再只是情绪冲动式的哭喊叫骂。还必须思考寻找在大地人间的出路。于是从贾谊开始,汉人接受了全身远害的人生之思,之后经过扬雄,汉人完成了对屈原人格的超越和背反,揭示出陆沉现实的“龙蛇”哲学,正式标立了汉人动止得时、全身安命的新人格。后来的汉人大抵遵循着此一人生思路。
  
  二、“龙蛇”哲学
  
  对屈原这个巨大的人格影像,汉人既“悯”“伤”又惋“惜”(参王逸《楚辞章句》各序),而这惋惜正是汉代新人格的茁生处。出于自己的时代考虑和出处要求。汉人多“责备”屈原的死守故国和投水自杀,表现出强烈的用世意识和全身远祸意识。在他们看来,屈原的拘泥楚国、以死抗争最不可取。览德而下、睹险而走、谙练出处之道的凤凰、神龙等才是最应该效法的榜样。于是,汉人逐次发展出一种飞腾为龙,蛰伏为蛇,龙蛇一体,随时变化,择地而处,以避害全身为基本要求的“龙蛇”人格哲学。
  这在汉作中最早见于贾谊《惜誓》、《吊屈原赋》。对屈原死守故国的不解促成了贾谊向新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人与时、地的关系进行综合思考,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具“神德”的“圣人”要以全身保命为基本处世原则,考虑时地。“自珍”“自藏”,否则即使是高飞九天的黄鹄、神龙、鸾凤,不世出的麒麟。横江湖的巨鱼(鳣鲸)等,也会为恶人、小人与凡俗世界(鸱枭、犬羊、蚁蝼等之象征)所包围,而引来杀身之祸。不过,两作最为突出的不是“神龙”,而是“鸾凤”,后者都出现在相当于“乱”词之总结的“已矣哉”和“讯日”里,说明了其在表达人生出处上的重要作用。到庄忌《哀时命》,情况有了少许变化,其描写“蛟龙”的句子为4句。超过“鸾凤”2句,都为表达“宁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的人生选择。再到东方朔,其《七谏》无此类表达,但《诫子诗》已凝练出以“龙蛇”喻出处的综合表达:“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最后到两汉之际的扬雄,汉代的这种新人格可说真正定型了。第一,《反离骚》突出描绘了良时飞腾、暗时潜渊、动止得宜的“神龙”意象:“懿神龙之渊潜兮,埃庆云而将举。亡春风之被离兮,孰焉知龙之所处?”实际暗含飞腾为龙、蛰伏为蛇的综合意思。第二,对屈原人格和《离骚》“情节”进行全方位颠覆式的复现。如“何必飓垒之蛾眉”等所表现的感情。统计全文,共有5处“何”(含“何必”),用类似“何”但比之语气强的“岂”2处。“奚”2处。“焉”2处。“反”、“不如”各1处,比“何”语气弱的,只有“恐”2处,“愍”1处。由此可见扬雄对新人格的思考和对“龙蛇”人生哲学的展示。第三,对其意义进行正面阐释。说明其“反”屈原《离骚》的意图,乃有意为之的结果:“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明确不同意屈原的投水自杀,而且以“摭文而反之”的方式,树立了以“反思”来建构新人格的典范。自此,出处随时之宜、保命全身就成了之后汉人的大致人生途辙。
  班彪《悼离骚》云:“惟达人进止得时,形以遂伸,否则诎而坼蠖,体龙蛇以幽潜。”合言“龙蛇”,展示“进止得,时”之义。班固《离骚序》直接批判屈原“清洁”人格,标举儒家传统的“明哲保身”哲学。梁竦《悼骚赋》虽说“惟贾傅其违指兮,何杨生之欺真”,似乎不同意贾谊、扬雄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倡导一种本于儒家的舍生取义观,要“祖圣道而垂典兮,褒忠孝以为珍。既匡救而不得兮,必殒命而后仁”,但从其后文推举凤凰、麒麟的高飞远世看。梁竦所表达的人生皈依仍同于扬雄:“彼皇麟之高举兮。熙太清之悠悠”。蔡邕《吊屈原文》在哀伤之后,也说“卒坏覆而不振,顾抱石其何补”,仍强调全身远害。克保无赀之生。
  按,“龙蛇”一词的来源有二:1、儒家经典。《易经·系辞下》:“尺蠖之詘,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侯果日:“不詘则不信,不蛰则无存。则屈蛰相感,而后利生也。”李道平疏日:“信与存,利也。然非詘蛰,则利不生。”。《易经》赞赏这种人生哲学,《乾·文言》说“潜龙勿用”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世,不成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不可拔,潜龙也。”李道平疏日:“《说文》言:‘龙,能幽能明’,是能隐而能显者,龙也。”、道家之说。《庄子·山木》云:“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元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变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对“一龙一蛇”,王先谦云:“或龙见,或蛇蛰。”郭庆藩曰:“龙,出也;蛇,处也。”由此,汉人的“龙蛇”表达各有来源:贾谊《吊屈原赋》“深潜”的“神龙”,庄忌《哀时命》“潜于旋渊”、“下游乎清波”的“蛟龙”及班彪《悼离骚》、班固《离骚序》的表达都来自《易经》等儒家经典,表示见祸引退、“全命避害”、明哲保身之意,而东方朔、扬雄的“龙蛇”表达则自道家思想而来,强调相机变化,龙蛇一体,不拘常形常格。后世继承的多是东方朔、扬雄的表达,突出玄龙的“屈伸从时,变化无形。偃伏汗泥,上凌太清”(傅玄《玄龙铭》)和灵蛇的“预身龙族”(傅玄《灵蛇铭》)、“腾蛇配龙”(郭璞《腾蛇赞》)等特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