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思考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吴德桥 发表于:2010-09-27 11:19  点击:
【关健词】国际舞台,三个文明
在21世纪,绿色外交、绿色政治、绿色贸易成为国际舞台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府报告,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与"三个文明"同等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明确:"应该鼓励最广大公众参与,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其它团体积极参加工作"。会议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广泛参与","议程"在40章中有11章专门论述公众参与。1994年发布的《中国21实际议程》也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因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政府同时也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调整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克服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一些非政府组织崇尚生态文明理念,营造文明的生活,关注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悖于生态文明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参与本部门本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各类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的听证、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活动中,并以自身的行为去感化他人。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素养
  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利于树立绿色消费观,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一种理念转变为自觉行为,继而提高公众的素养。
  (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政策和监督政府行为决策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策、法规具有原则性和刚性,不足以完全杜绝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出现管理真空地带,从而阻碍了生态文明的具体落实。因此,公众的参与是政府科学制定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补充政府对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
  (三)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针对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能够逐渐改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实现GDP增长的模式。公众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参与节约、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参与监督政府和企业活动,这些都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贵州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理念普遍深入人心,各项活动广泛开展
  1、各项生态、环保活动逐步开展
  从2008年4月起,贵阳市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免费发放环保袋的活动。首批十万份印有环保标志的手提袋被市民抢空;随后,各大型超市、菜场等开始逐步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同时"绿色再生资源回收点"在一些社区、厂区落户。这些行为都将生态文明从一种理念转而实际行动,把生态文明行为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2、生态文明理念开始得到认同
  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全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积极宣传、教育本单位职工和其他广大群众树立生态节约的环保意识;通过发放宣传册、展览、媒体公益广告等活动形式,从学校教育、干部培训、职工学习中,让公众了解目前贵州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现状,以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公众普遍接受生态文明理念。
  (二)目前公众参与面临的不足
  目前全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仅停留在义务植树、参观展览、签名活动等表面层次。现实中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和个体把未经处理的污染废弃物直接排入河中或就地堆砌;白色污染严重;在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毁林、捕杀野生动物等现象较普遍,农民极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这些问题阻碍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四、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机制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以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建设为手段,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观。首先,要保护和继承贵州生态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中优秀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化。其次,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民间组织,鼓励公众加入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队、文艺队;通过树立典型和文化熏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方式。"绿色教育中心"是依托北京市白云路小学建立的科普环境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贵州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二)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国民等各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在政策层面上明确公众的主要责任是尽量循环使用产品和恰当处理废弃品;法律应赋予公众监督和制止有悖于生态文明的行为的权利,鼓励参与政策的制定,提出宝贵建议。
  2、通过发展公众信托中介,将其挂靠社区或企业工会来为公众行使自身环境权。而政府部门可以将有关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信息传递到信托机构,由其再向公众传达。公众信托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传达和权利有效行使的桥梁,公众信托代替公众行使监督政府行为、提出建议甚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众相关环境利益。
  3、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和听证制度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政府应将近期各部门审批的工农业、城市规划等关系生态环境的项目通过网络告知于众,扩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于区域或流域开展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建立明确的公告与听证制度,推动在各类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程序中,加入公众参与的环节,使跨部门、跨地区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保护弱势群体与潜在受害者的权益。
  (三)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多方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1、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按国家有关部委的标准建设一批绿色环保学校、饭店、医院和景区,逐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社区。生态社区主要包含:第一,社区环境生态化,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绿地、纯净的空气、相应的活动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衡量指标多为绿化率、人均公共设施率。第二,社区的生态意识,是作为居民有组织的共同体,社区发展必须自始至终贯穿着生态发展原则。创建一批绿色社区,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安装节能设备,使之节地节水节电。生活用水循环利用,以太阳能、沼气为主要能源,鼓励高校循环经济消费行为,学生可将一些旧书、旧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低价出售给其他同学。将高校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到社区、厂区和机关,会收到好的效果。景区应推广电子门票,设立流动垃圾回收点和散装饮用水销售点,用自带的水杯购水。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