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4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32-005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人,与王阳明都是明代中后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史书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1]但是,湛若水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有关他的著述寥寥无几,且对其学说性质争论不一。他的思想构架,以“体用浑一”模式,建立一个合心物、体用、理事、知行的心学体系,并最后落在“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工夫理论。
一、建立“体用浑一”模式的缘起
湛若水认为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不同层面都存在支离的弊端,意图以“体用浑一”模式建立一个“合一之学”,以救助支离学弊。
(一)批判学术弊端
湛若水早年接触过佛教,不久,便觉得堕于空寂的佛教弊端诸多。首先,甘泉反对佛教的空观。宇宙之间充满着气,蕴含着生生之仁,构成天地人和万物,这一切都是实在的。“自有此气充塞以来,色色皆真。只可言无声无臭,不可言幻。”[2]93佛教认为诸法皆空、无我,在甘泉看来是荒谬的。其次,甘泉指出佛教以空为本的危害。“释者弃彝伦,由于外物,外物由于恶六根,恶六根由于不知性。知形色天性,而后知恶根之非。”[3]1-36湛若水认为佛教把形色六根当作如露如电的梦幻泡影,一来,人要通过纯粹内在的空洞修持获得对彼岸世界的直观神秘体验,使人的生命和现实世界完全置于虚幻;二来,必然会导致基本的彝伦被否定掉。道学只有坚持宇宙万物是实存的,“体用”才可能是内外、动静合原的浑一整体。再次,甘泉认为佛教以空为体,所谓通向涅槃的修持之用,只是舞弄虚空。他指出佛教一味静坐禅思不知所求,空体假用无补于世。在《答欧阳崇一秋官》中,湛若水说:“久乃觉其无实,亦无实德实事,如谈空画饼耳,且心事既判,又云理障,其害道不为小矣。”[4]24佛教的根本问题是把心和物对立,支离了心和物的关系,他甚至将佛教看作灭伦伤化、不懂人性的假惺惺之学。
理学和心学两条路线在甘泉看来在体用问题上也存在支离,各执一偏。他认为理学的弊端有三:一是理气二分,理与气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截;二是析心性、心理为二,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为二,性理和物理为二;三是心物一分为二,陆王心学虽然提出“心即理”,良知是心和理的合一体,但甘泉认为在理气二分方面,阳明没有解决理气二分的问题。
学理上的支离导致了程朱和陆王在内外工夫上容易走偏:“曷谓支离?曰或偏则外,或偏则内,二之皆支离也。人知偏外者之支离矣,而未知偏内者之为支离矣。偏外故忘本,忘本则迹,偏内故恶物,恶物则寂,二者皆支离之疚也。”[5]甘泉认为程朱讲求敬以直内、即物穷理,求理于外,往而不返,偏外忘内;陆王以心代物,静坐涵养、求理于心,持心傲物、重心略事,偏内遗外。二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体用相分、道器相离、心物二分的倾向。
湛若水认为这种体用支离,导致修养工夫有二偏:一是执著于从外在事物中求道、求性而不懂发明人心之仁,使本心之仁自然流行与外物相接感应;一是执著于向内寻求那孤立寂静的心体,不懂道体乃是活泼泼的实体、实理,以致专精于枯坐冥思,流于玄虚高远而不落实地。
(二)救治支离学弊
甘泉在批判佛学的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体用思想,并针对理学和心学体用问题上的支离问题,提出了以“体用浑一”救助“支离学弊”。
“支离”之弊是不了解宇宙的统一性,世间万物虽各有分殊,但同时又都是一个主体系(即主体群)。体用之间必须真正浑一无间,才能避免支离。“夫所谓支离者,二之之谓也……过犹不及耳。必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以贯之乃可免此。”[5]万事万物与每一个人也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体群,体用随时随地自然浑融,道体无内外、动静,工夫亦无内外、动静。他以“体用浑一”论来建立一个内外合一、动静合几、物我合体的理论体系,以解决道学理论与实践、本体与工夫接洽融合的问题。
甘泉以“体用浑一”救正“支离学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气合一”救正“理气二分”。倘若理气分离,那么孤悬空转的理作为僵硬静止的道德律令,如何作用于万事万物,“理”的普遍性何在?如此,儒家入世造道的合理性就会出现断裂。因此,甘泉把“理”诠释为“气之中正”,避免了把理气断为两截。2.“道器浑一”救正“道体器用”。“体用浑一”的逻辑起点在于“道器浑一”,不再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截。道器关系不是理体气用的体用关系,而是道器一体;道器之间也不是理先气后,道即是当下的宇宙气化,当下的宇宙气化即是中和之道。3.“心合内外”救正“内外两分”。甘泉继续提出“天理为心之本体”,“心与万物一体”,与道器浑一结合起来,提出了心合内外、心体万物而不遗的思想,政、学、事,都统一于一心。4.“动静合几”救正“体静动用”。由于心合内外,一念动处,牵动心、身、意,合心、事、理,所以,已发未发、动静之间也是浑然一体的,知行之间自然也是浑然一体。
二、“体用浑一”的思想基础
甘泉以万物一体、理气一体、道器一体思想,为“随处体认天理”修养工夫论包含的心物合一、动静合一、知行合一打下了理论基础。
(一)万物一气——道器浑一
湛若水发展了张载的气论,提出气为宇宙万物本源。“虚则气聚,聚则物生。故不待种也,气即种也,得之气化而生也,故气者,生之本。”[2]93虚无即气,气是生成万物的种子或根本,有形无形都是气运动变化的不同形态,“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什么是气呢?甘泉认为气是一种无声无臭、无形无相的实体,无时、无处不在。
人的身心躯干仰赖气的流贯,宗族血缘关系是气的一脉相传,人的思想感情是气的应与求。“气为天,体为地,血者承气以行乎体于天地之间者也。故人之老而死也,阳气渐衰而血渐涸,天地之终也亦然。”[3]1-15气不仅造就了人的形体躯干和血缘联系,而且贯于心、发于声,音乐、诗歌等除了是心的思与情,还是气的应与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夫心也、气也、声也,一也。是故作诗者,气如其心,声如其气;诵诗者因声以感气,因气以得心。”[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