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创新(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马德成 发表于:2010-11-08 10:16  点击:
【关健词】民生理论;民生实践;创新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件提出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件提出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同年,农业税全面取消保障了农民权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改善农村民生成为党和政府的优先目标。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鲜明地提出了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在国家的新增4万亿投资计划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的投资就达到了3700亿。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的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的这7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都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代。在7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力的政策支持下,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权益受到良好保护,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粮食生产实现了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民生工作的难点在于“老、少、边、穷”地区居民生活改善。目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穷困地区人民生活总体处于贫困状态,有的地方即使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不够巩固。由于历史、自然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极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采取了开发式扶贫、移民搬迁式扶贫、对口支援式扶贫等新举措,帮助这些地区人民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
  五、民生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分配政策取向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公平转变,分配结果由局部受益向普惠方向转变;由政策驱动向制度化、规范化层面推进,由临时救济向长效化机制转变。
  分配政策取向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公平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分配政策平均主义色彩浓厚,造成经济效率低下、人民普遍贫困。改革开放初期,逐步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效率优先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家的分配政策向着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由政策驱动向制度化层面推进。胡锦涛强调:“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7]党的十六大以前,改善民生的工作主要是靠政策推进。党和政府在“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过程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民生、促进民生的文件,使得民生工作向制度化层面推进。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颁布和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的民生工作获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证,从根本上推动着民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今后,应进一步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架构。
  由临时性救济向长效化机制推进。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大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将民生工作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逐步完善我国财政制度,建立健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权益保障制度。国家民主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人民信访制度,健全了人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推进民生方面的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建设。第四,完善民生了工作机制。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问责制度、考评机制,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使民生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2] 江洪明.毛泽东民生思想刍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77.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6]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09(1).
  [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6-06-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6/30/content_4772820.htm.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