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创新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马德成 发表于:2010-11-08 10:16  点击:
【关健词】民生理论;民生实践;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重要举措,以加强社会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民生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我国人民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民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对于开创我国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加彰显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促进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和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关心人民日常生计问题。他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他为我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党的民生情怀由此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了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制度基础。“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意旨从未动摇,但很多正确的思想没有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民生思想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着不少迷误和历史局限性”[2]。“以阶级斗争为纲”,重视人们的思想改造和精神境界提高,相对忽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大而纯和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奉行“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分配观念,造成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弊端;“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长期存在;“重工轻农”的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工农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有所加重。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其民生思想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形成做出奠基性贡献。首先,把共同富裕确立民生工作的根本目标,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其次,把部分先富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把实现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有先有后的过程,把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纠正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念。他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4]。第三,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手段。第四,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动力。第五,确立了改善民生的“三步走”战略步骤。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观。江泽民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作为关系民心向背、事业兴衰的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尺度,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别国发展得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观,民生至上的理念在实践中更加彰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群众利益无小事,胡锦涛同志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6]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把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目标更加全面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党继续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改善的内容更加全面,从经济、政治、文化扩展到社会和生态;民生改善的视野更加全面,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和民生改善的全体性;民生保障覆盖范围更加全面,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民生保障的内容更加全面,从养老、医疗、就业扩展到教育和住房。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这五个方面的着眼点都在于民生保障和改善。经济建设更加强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全面改善城乡全体人民物质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着眼点在于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突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保障全体人民文化权益。社会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更直接着眼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六个方面都直接关系到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在于改善人民生态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