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同志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中,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职业教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早在19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思想便在我国逐步萌芽,学校式职业教育逐渐出现。20世纪初,职业教育思潮高涨,全社会都非常重视研究和发展职业教育。1902年,时任管学大臣的张百熙就提出了单独设立实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格局的构想。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实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定,使中国现代实业教育制度初步确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最终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
(二)百花齐放的职业教育主张
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面临改革,一些改革主张纷纷出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论。
黄炎培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与社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提倡和发展提倡职业教育。由此,他组建和发展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提倡、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构建了适应近代中国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黄炎培之后,晏阳初对平民教育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实验,认为要实现“除文盲、做新民”[1]的目的,就要以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加以医治,其中生计教育就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其主要作用在于 “普及科学的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经济生活”[2],以促进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与此同时,陶行知也对平民职业教育进行着研究与实践,其职业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理论。他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编辑通俗的自然科学丛书等,这对当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途径、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同一时期,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成愚钝,使有能力的人变为无能力的废物”[3],因此坚持以教育为中心,把工、农、商与农民合作联系在一起,将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为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民国初年就已传入中国。通过在华的一系列演说,杜威全面深入地表述了自己的教育观。他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辟出专栏对职业教育进行探讨,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从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广阔社会背景和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构建了一套主要由职业教育目的观、价值观和课程观所组成的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大,在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以及他的早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明显反映。如1917年11月,毛泽东在其创建的学友会夜学日志首卷中,主张“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大之大学校”[4];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一号发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介绍健学会会则规定就提倡“采用杜威教育主义” [5];1919年9月1日,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一文中,提出的71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教育问题居第一位,其中“杜威教育说如何实施”是最后一个问题;1920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一文中说:“美博士杜威东来,其新出之教育学说,颇有研究之价值。”[6]
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马列主义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列主义者,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属于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科学体系,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同时,他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表明毛泽东同志认为我国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坚持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高,并已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构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与实践联系不够,脱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建设需求。这既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方面。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必须要求。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办学机制,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有机融合;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职业岗位模拟性;三是实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弹性学制,不断探索新型办学形式。
(二)坚持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不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错位,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等同,办学目标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学生培养常常以升学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另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单纯地、盲目地追随潮流争相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域性需求,不能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流向一致。这些导致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够,适应市场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应有功能与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