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高校学生党建中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激励、关怀、帮扶学生党员,是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既体现了对学生党员的严格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党员的尊重关爱。是在党内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是激发学生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学生党建中建立关爱机制的必要性
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建立健全关爱机制,对于增进高校学生党员团结,激发学生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就是党内关系的妥善处理。而党的组织对党员的关心、教育、激励和爱护、帮助、扶持,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体现的正是党的先进性要求。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可以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党是一个由先进分子自愿组成的先进组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党内关爱会使党员更加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党在整体上的凝聚力。
(二)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是党内制度规范运行的必然要求
党内关爱机制体现的是一种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内制度运作要求。按照系统论观点,任何一个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级别的组织机构之间,都会有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如果该组织要良性运行,就需要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善的关爱机制来对其成员和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约束与协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以及近400万基层组织的政党,更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关爱机制来协调。完善的关爱机制,可以成为党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帮助中国共产党化解党内矛盾,激发党内活力,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伟大工程顺利进展。
(三)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是高校学生党建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队伍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和发扬,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成败。因此,高校学生党建中探索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
二、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发展中关爱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爱不够全面和深入
缺乏对学生党员政治上的关爱,在党员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党员服从组织,组织单向教育党员,党组织开展教育的任务往往就是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党员主体的尊重,忽视了学生党员作为教育主体的本质特性,造成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缺失。缺乏对学生党员思想上的关爱。不注重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无视他们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缺乏生活上的关爱。由于高校中的学生党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尽相同,相差悬殊,而学生党员所接受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教育,往往使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党员羞于提出要求,加上基层组织也不一定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因此,忽视对困难学生党员的生活关爱。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爱形式简单、效果不明显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关爱的形式往往比较单调,尽管有评三好学生、先进分子、奖学金等一般学生也能获得的学习上的激励,但专门针对学生党员群体的激励比较少,虽然党内也有评优,但由于学生党员在高校中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学生党员的评优比例往往比较小,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且政治思想、物质等其他方面的激励较少,关怀和帮扶也仅限于生活、物质上的,对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激励、关怀、帮扶的有效举措缺乏。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关爱的方法往往比较老套,虽然有慰问、困难补助、奖状、开会表彰等传统方法,但缺乏对学生党员成长发展更为关键的思想信念上的关爱方法。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爱缺乏有效保障
一是缺乏组织上的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建工作重组织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轻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二是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对学生党员关爱的做法,但往往是临时性和一次性做法,缺乏长效性和稳定性,较少制定有关对学生党员关爱的相应制度;三是缺乏资金上的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本身活动的经费比较少,学生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更困难一些,再加上学生党员的党费缴纳本身就比较少,很少有经费开展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
三、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发展中建立关爱机制的举措
(一)政治上的关怀
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教育是一个党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成才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党员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激发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体现其参与性,激发其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使以往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让学生党员既成为支部工作的对象,又成为支部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使学生党员在角色转换中,既积极主动培养发展新党员,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又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力。积极主动发挥个体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勇敢地面对现实,敢于承担自己的命运,明白自己作为党员的权利不是高于社会其他成员的特殊权利,更不是党员有以此获取个人利益的权利,而是更好发挥个体先进性、更好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权利。
(二)精神上的激励,推动学生党员的优质发展
建立健全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学生党员亮牌明示制度、学习先进表彰制度、学生党员党内先进表彰制度。建立学生党员亮牌明示制度,让学生党员佩戴党员标志和在学生园区公告栏内张榜明示党员身份,让学生党员有光荣感的同时,意识到作为学生党员的责任;建立学生党员学习先进表彰制度,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党员定期进行表彰给予精神上鼓励;建立学生党员党内先进表彰制度,除了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党内表彰外,对学生党员在学生中进行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情况和学生党员的综合表现,对优秀分子进行表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