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困扰与解惑(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源 发表于:2014-10-15 13:06  点击:
【关健词】教育研究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思维方式
是对于人类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主要指神或上帝);也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主观世界,人类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展开认识活动。但是在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上却发生过一次重大变革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前康德时

是对于人类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主要指神或上帝);也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主观世界,人类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展开认识活动。但是在“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上却发生过一次重大变革——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前康德”时期,对于上述问题的观点,主要是以对象为中心,认识围绕对象展开:不论是柏拉图对“理念”的认识,还是近代以来笛卡尔等人的论述,都以此展开,希冀通过认识活动,认知和把握对象的本质或规律。康德则重新假设了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地进展……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这样我马上就看到了一条更为简易的出路,因为经验本身就是知性所要求的一种认识方式,知性的规则则必须是我还在对象被给予我之前因而先天地就在我心中作为前提了,这个规则被表达在先天的概念中,所以一切经验对象都必然依照这些概念且必须与它们相一致。”康德试图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认识与对象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而对之前的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彻底的批判,也即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康德的工作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由认识围绕对象向对象围绕认识展开,也即由对直观的、作为客体的对象性认识转向从由活动着的主体出发认识对象的活动。从前一种方式来看,人的思维方式必须是一种对象性思维,个体的认识活动围绕对象、以认知和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从后一种方式来看,虽然人的主体性被极大地扩张了,认识活动不再是仅仅围绕对象展开,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目的仍然是追问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只是康德反对的是超出了人经验范围的传统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康德引发的“哥白尼式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到经验在解释认识与对象关系问题中的作用,这对于之后欧洲发生一系列哲学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在批判地吸收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主义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等都是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不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它们围绕的核心问题都是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他们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认识应围绕对象展开,以认知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对象应围绕认识展开,从主体的“生活世界”人手解读作为文本的对象。因此,从思维方式的核心问题层面来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具有同样的延续性。通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源和核心问题两个方面的剖析可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非截然相反、相互对抗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现代性的两个侧面。同时,由于其核心问题的一致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教育研究的后现代主义并不必然优于现代主义,二者宜各取其长并共同克服由于思维方式一致而面对的共同困境。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