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曾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是江泽民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本质要求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在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个资本主义是一个极端异化的社会,造成了人类自身的片面畸形发展:第一、资产阶级由于片面地榨取剩余价值而尽可能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的自由时间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由于工人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导致了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严重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使工人丧失了任何其他发展的可能。第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腻,每个人在生产中都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领域,并且生产的程序越来越简单化。一方面工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领域内进行生产生活,这就造成了工人的片面发展,而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妇女与儿童也被招进了工厂,严重损害了妇女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儿童来说,严重损害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工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劳动状态之中,基本上将工人降低到动物机械求生存的水平。劳动是谋生的唯一手段,工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长期承受这高强度的劳动,劳动就不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反而降低到动物求生存的本能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此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代替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以“自由个体”组成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没有剥削和压迫,全体社会成员就可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私有制的废除,社会财富就归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享有,成了他们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私有制的废除,被迫分工也就不复存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固定领域也就被打破,可以到任何领域内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这里谈的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不是任何偶然的个人,至于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4]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就是社会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占有支配下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是在坚持一个自然前提的基础上展开的,即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作为过去取得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经常地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6]本来马克思恩格斯是希望在西欧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的历史发展却是革命胜利首先都是在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的,像俄国和中国。
二、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
我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由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认识不清楚,在具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弯路。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过于强调阶级斗争、过于强调制度方面的建设、过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一个方面,新民主义革命本身就社会制度的革命,革命胜利后当然首先会考虑到制度的建设方面——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而当时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苏联模式,但是当时毛泽东就已经看出了这一模式的弊端。另一个方面,毛泽东在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问题上比较注重生产关系,认为:“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7]生产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但是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要发展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入手是不够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但毕竟有限。所以邓小平就曾指出,毛泽东“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忽视了发展社会生产力”。[8]毛泽东自己也曾承认:“我注意的较多得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并且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