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效服务社会的路经研究(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陈新亮 王英 发表于:2011-08-18 15:08  点击:
【关健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
2.坚持实践性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坚持社会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指导思想、学科内容、培养层次的不同,致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

  
  2.坚持实践性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坚持社会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指导思想、学科内容、培养层次的不同,致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层次呈现多样性,各自发挥着自身特色与优势,分别适应着社会不同方面与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民族性和区域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着眼于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提出真知灼见,推动实践的不断前进,以厚实的学术成就和长足的学术进展夯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基础。各类课题研究应以推进创新和服务发展为使命,牢固树立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全程研究观念,实现学术研究成果向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大众普及读物、咨政育人等转化,切实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效。
  
  3.创新科研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更加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哲学社科研究组织,树立开放意识。一是设立重点研究中心并形成“研究类”和“服务类”两大体系,坚持开放、独立原则,实行科研处对研究中心垂直管理,与院系平行,院系负责教学、研究中心负责科研的体制,形成“内外联合、合理流动、因题聚才、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二是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协调和引导能力,统筹规划,注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搭建有效科研平台,开展重大课题攻关,推出标志性研究成果。三是加强高校间、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部委行业的广泛合作与联系,构建研究服务生态体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整合优化科研资源,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接,与部委行业联合共建,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科学问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这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积极扩大学术对外交流,增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经具备国家智库的实力和作用,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创新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4.创新科研方法
  学术发展的历史证明,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亦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科研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科交叉和渗透的趋势日益突出。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时期,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综合,这就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以基础性、应用性、交叉性、整体综合性研究为导向,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创新科研方法,把综合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可视性研究、实效性研究引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快建设社会调查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基础文献数据库、案例分析数据库,努力形成功能完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有效资源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既是理念上的突破,也是第一次强调了科学研究的方向,要在“用”字上下功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动加强高校问、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畅通渠道,成果贴近学生、贴近大众、贴近社会,普及转化研究成果,努力使成果与高教育人目标结合起来,与服务党和政府咨询决策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结合起来,使高校不仅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还要成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先进文化的孵化基地。
  
  5.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研究者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以分类评价为原则,以激发研究者的科研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效为目标,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成果普及转化为重点,以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组织、方法创新为手段,以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机制为保障,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方向,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更加重视质量、更加关注内容、更加注意分类多元、更加注重成果普及转化。
  “河北省在充分考察本省高校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确立指标的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评价河北省高校服务社会绩效,建立河北省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模型。河北省的探索是有益的,将促使区域内高校的社会服务更讲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30日)[N].中国教育报.2010-03-24(1).
  [2][5][15]王英,成新轩,帅全锋.河北省高校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对策探析[J].河北学刊.2009.(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