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高等学校实现服务社会职能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重要源头。60年来的发展证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近40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4/5,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产生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特点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其服务社会具有多样性、导引性、区域性、开放性的特点。
1.社会服务的多样性
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其学科内容、培养层次的不同,因而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层次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分别适应着社会不同方面与不同层次的需要,陕西师范大学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西部生态化建设研究、民族与宗教学建设研究、文物档案保护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其经验和成果成为“永州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因而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2.社会服务的导引性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高校不仅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还引导社会发展,称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人类社会的“灯塔”。复旦大学通过编写理论学习读物,“请大学者写小书,把大道理通俗化”,传播党和国家的发展理论。高校的根本使命在于“以新的思想引导和推动社会,以新的人才和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
3.社会服务的区域性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其研究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美国几乎所有的州立院校都认为服务工作对于学校本身以及对学校所在的社区都是很重要的。“河北省在加强高校服务经济建设,发挥其在传播先进文化、开展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优势,为河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河北大学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成立了二十多个研究(院)所和研究中心,承担《河北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开展燕赵思想家研究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填补了省情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的空白。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谋和咨询服务,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4.社会服务的开放
高校开放式办学趋势凸显,正以实际行动贯彻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增强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如北京大学开展的北京论坛,已有3000名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
1.重数量轻质量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质量第一、创新第一的观念尚未牢固树立,重数量轻质量、低水平重复现象有待进一步扭转,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尚不完善。
2.重理论轻实践
服务社会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坚持服务社会的导向是彰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严重脱离实际、缺乏问题意识、学者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淡薄的现状”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现象依然存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成果较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3.科研组织创新不够
高校哲学社会科研组织形式单一,机构开放度小,人员流动狭窄,内外联合不多,致使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资源配置不理想,重大应用科研成果较少、较慢。“据统计,中国研究机构有2500多家,专职研究人员3.5万人,工作人员27万人。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近2000家。而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称,中国仅有74家智库被认可,而美国这一数字是1777个。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智库无论数量和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党和政府的需求。”
4.研究方法滞后
改革开放3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研究方法的滞后是制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瓶颈,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严重不足,还不能够很好的汇聚不同学科视野,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整合优势。
5.科研评价制度亟待改进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的复杂性。评价标准单一,以数量评价代替质量评价,以课题申报、期刊、出版社的级别代替成果内容评价,评价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学科建设、学位申报以及各类考核紧密相连,以人情影响评价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效服务社会能力的措施
1.转变服务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着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所作为,彰显主力军作用,不仅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依赖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质量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作为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它的价值在于,要产生实际的社会效果,获得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起到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提高成果质量,一是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 时,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重视前瞻性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三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自身优势,在主动、全方位上找准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功能。四是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