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祥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1914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被称为中国的Taylor。他认为教育之目的在西洋则探求真理、完成人格、服务社会等常认为学校教育之准鹄,在吾国旧时则明德
曹云祥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1914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被称为中国的Taylor。他认为“教育之目的……在西洋则‘探求真理’、‘完成人格’、‘服务社会’等常认为学校教育之准鹄,在吾国旧时则‘明德新民’、‘修己治人’……,皆尝作为教育之目标。……若留学生之特殊使命,尤在了解与沟通东西之学艺思想,挈其精英,舍其糟粕,以融冶一种新文化也。”[8]梅贻琦幼年入严氏家塾,后考取首批清华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此后1921年又赴美进修一年,获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蒋梦麟在其执笔的“治丧会祭文”中盛赞梅贻琦:“先生之行谊,本乎中国文化之渊源,而学术则造乎西洋文化之峰巅。”[9]
朱家骅两度赴德留学并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德国大学强调人文性和培育民族精神,朱家骅深受德国教育影响,归国后曾两度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又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院长20余年,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现代化的影响与贡献重大。朱家骅主张教育要使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继而迎头赶上西洋文化。
基于中西合璧的教育背景与经历,民国时期很多大学校长均能够以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为目标,以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的方式,倡导学术自由的风气,这样一种注重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培养模式被带到传入台湾,成为台湾地区人文教育的核心指导理念。
台湾高校人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族,两岸的历史与文化同根同源,台湾高校的人文教育较之西方高校更具借鉴性,大致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理解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将通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文理交叉,多开公共选修课显然是没有抓住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无论是从欧美大学的做法还是台湾高校的经验来看,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以统一的理念,指导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核心课程和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对课程建设和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核心课程需兼顾基础训练与视野拓展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需同时具备精深的专业根柢与博雅的人文涵养。通识教育也并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或专门的教育领域,它需要以贯通、整合的视野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基本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自身与自身、自身与社会环境、自身与自然世界的种种关系,从而破除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偏见,达到训练思维、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的全人教育这一根本目的。
2.构建立体化的大学人文教育。台湾高校的人文教育固然是以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为核心,但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之中。前文所举慈济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课程,就充分体现了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医学院学生的生命教育,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对化解大陆近年来愈显突出的医患矛盾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又如台湾高校在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方面对学生和老师的充分尊重,体现了大学人文教育中恢复教、学两方面主体性的努力,大学是一个师生的共同体,大学应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为教师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又如台湾高校对校园历史文化的用心保护,也是一种延续大学人文精神氛围的有效手段。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大学中最有人情味、最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它们同时也与通识教育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大学人文教育体系。
3.人文教育的普及化和多层次。由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全台各类大学均已普遍开展包括核心通识、技能通识、情意通识、生活通识等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则仍然集中于几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医学类等大学和更多的高职类院校受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和专业主义教育观影响很深,其实更需要经由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和人文精神,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台湾的经验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推动通识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高校的通识教育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既强调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共同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也不忽视生活情意与技能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4.人文教育对建构公民社会的重要性。英美有许多独立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就是专门针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学院。所谓liberal arts实际上来源于古希腊自由民为参与公民社会而应学习的知识,从名称来看,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实与公民社会关系十分密切。从台湾高校的经验来看,其人文教育十分重视公民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一般包括法律制度与公民社会的相关内容,如政治大学的核心通识开设有“宪法与历史”、“民主法治与伦理”、“政治与社会思想经典”等课程;同时,台湾高校也将社区服务作为公民教育的实践维度加以强调,如某些大学制订了《“通识教育生活与服务护照”实施细则》,将社区服务设定为学生毕业的必需要件。台湾青年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公民素质,都与学校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息息相关。台湾社会十分具有特色的志工文化,也与高等学校在人文教育中注意通过劳动课程和服务课程,培育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反观内地大学,似乎没有特别注意公民教育和社区服务类课程在人文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近些年来,随着各类大型国际盛会在中国的召开,很多学生担任志愿者工作;学生们还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班会、团支部活动等平台开展志愿者服务。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开始觉醒。大陆高校的人文教育完全可以适应趋势,推出公民教育和社会服务类课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之所以能较好地坚持人文教育,盖因其继承了民国时期大学的教育理念使然,这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只有以全球视野、尊重传统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为宗旨,才能切实学习台湾先进的教育理论,从而提升我们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台湾百所名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9-40.
[2]傅斯年.“国立”台湾大学第四次校庆演说词.傅斯年全集(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24-12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