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唤起学生"学"的愿望,把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教师"教"的主导性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建立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势在必行。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心理学家称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教育理论的核心观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媒介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接收到笔记本上;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情境性、意义性、实践性比较突出的学科,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讲和说上,而是要更多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们并非排斥"两课",他们说,应设法让"两课"变得"活"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正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要力图贴近能促进意义建构的生活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主张"两课"要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建议老师们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案例, 讨论现实生活情境中关注的问题,对生活情境进行点评;更多地演示具体生活材料如: 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境、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改进的建议等。
(二)要注重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利用事实和观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这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一种主要形式。探究性教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两课"的教学要把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探究作为实现意义建构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提示与建议"中就有许多针对主题的"讨论"、"撰文"、"调查"、"评议"等等具体的探究方法,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要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发展的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同时还要十分注重通过"讨论"、"活动"、"辩论"、"策划"等形式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生生合作。
(四)要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只是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里,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下降了。相反,为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要求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 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具体帮助。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组、引导、帮助和服务功能。同时,教师还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特殊的学生,在协作、会话中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五)要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发展,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在情境性、实践性很强的"两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来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好的达到意义建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应用式教学
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就知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无休止的模仿性练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果就在教材范围内的死知识点上命题,也许会得高分,如果把题稍微变化一下,或者找一些教材外的材料进行命题,那就什么也不会了。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将知识学得太死, 不会灵活运用的缘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如果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就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创设的知识背景下去应用,在应用中进行整合,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建构并逐渐完善认知结构,达到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师如果就知识讲知识,就会越讲越糊涂,如果将这一原理应用到分析中国入世、南水北调、党的作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纲要等现实问题中去,学生就会很快理解和掌握。
(二)情境式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乐之者",在轻松又严密的氛围中掌握教材的内容,把作为特定思想和感情载体的课文融会贯通的把握好,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真正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教师先把知识点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干巴巴的教给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课讲条条,下课背条条,转身忘条条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