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是对前人经济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公正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离不开毛泽东的经济公正思想的影响。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公正”这个概念的出现,主要是与他对资产阶级公正思想和观点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是公正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不公正的社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也是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所指的公正社会是“人人共享、普遍收益,人人具有尊严,平等,自由机会平等按贡献进行分配具有完善调剂功能发达的社会”。恩格斯也认为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的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结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他们最终把公正归结到人,即人的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公正思想是对他们公正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中包括生产公正、交换公正和分配公正三个部分,是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的理论来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是邓小平最先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改革的,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认识到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提出改变过去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上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公正理论,同样成为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的来源之一。
(一)生产公正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活动仅仅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体会到更多的是痛苦。因此,资本家不但剥夺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满足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专门化分工“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的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这正像在拉普拉塔各州人们为了得到牲畜的皮或油而屠宰整只牲畜一样。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这样,梅涅瓦·阿格利巴把人说成是人身体的一个片断这样荒谬的寓言就实现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不人道的,不公正的。马克思认为,“当生产者联合起来合理的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时候,剩余的必要劳动就成为自由劳动”。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把人从生产过程中解放了出来,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这也就解决了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被生产过程统治的问题。因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主动支配生产劳动,这时的劳动就不再是被强迫的,也不再仅仅是用来谋生的手段。这样,生产劳动就实现了生产的公正。
(二)交换公正
交换公正是经济公正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种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共同意志的表示,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律形式上,这些法律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这个内容本身的。这个内容只是表示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也就是说交换必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协调才是公正的。虽然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资本主义交换的积极意义,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所谓的正义仅仅发生在流通或交换领域,如果说交换是公正的话,那只是表面现象,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形式的公正底下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而,只有在实现了实质上的自由与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解决交换公正的问题。
(三)分配公正
分配公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经济公正中最重要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标准时,马克思认为:“生产者的权力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一个人在体力上和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期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要当作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 。但是,在社会主义阶段还难以实现产品的极大丰富,所以平等就被限制在了资产阶级的框架之内,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消灭了阶级差别和异化的基础上,劳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公正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公正思想的理论源头,也是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正是在继承、吸收和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结合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等重要的命题,构成了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的理论框架。
邓小平经济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把邓小平理论体系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很多方面内容都是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主线来制定的。第一,在各项建设中,经济建设处于中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四大部分,经济建设处于中心地位,其他方面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在纵向发展的规划上,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以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为重点,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了一系列错误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第四,改革开放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同时提出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两个战略,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体现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从属于、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实现“中心”的途径和手段。第五,要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要求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