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政治活动的兴起
早在20十世纪70年代,Epstein就指出“企业的政治竞争和企业的市场竞争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政府通常可以被认为能为企业创建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平台。70年末期,随着政府管制的日益增强,企业政治行为在发达国家纷纷出现:比如美国公司MCI就成功运作政治战略,呼吁美国政府放开针对长途电话市场的管制并取得了良好成效(Yoffie et al.,1985);当百事可乐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市场受到挫折后,向政府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支援自己占领失去的市场;美国钢铁公司遇到市场不景气情况时,为了维护其价格和利润,成功说服政府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打击了竞争对手(Schuler,1996);摩托罗拉打入中国市场后,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最核心的企业战略之一,其对外发布的关于中国市场发展计划的重点内容就是获得双赢、稳扎稳打和做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同时,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向美国政府游说,推动美国给中国最惠经济国待遇,从而向中国政府传递友好的信号,进而建立了良好关系,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这些情况进一步表明西方企业具有广泛的政治参与度,特别是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社区营造行为和政治参与对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企业也意识到参加政治活动的重要性,他们学会了主动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随着法制化与民主化进程提上日程,增加了我国公司提出利益诉求的政治途径,这些公司也渐渐体会到能够借助对政治环境的有效管理,来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如,中国吉利汽车利用参加政治活动的做法,解除了产业政策的约束,因此实现了生成小汽车的梦想(贺远琼等,2006)。另外,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势单力薄,到国外市场已经很难同国外同行及其该领域的利益群体对抗,这些利益群体甚至已经建成了一套强大的利益联盟来对维护本行业公司利益。如:欧洲很多国家发出公告打算对从中国进口的打火机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后,温州烟具协会主动通过很多手段主动应诉,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把本行业利益要求进行汇总后,提交给我国政府,并且希望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只运用短期的政治战术已经难以取得长足进步或者较大成功,为了获取更有效的竞争优势,企业有必要制定远景政治战略来对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产生一定的作用(Yoffie et al.,1985)。企业政治活动看上去不连贯甚至断断续续的,不过如若对企业进行认真观察,依旧会发现企业的内在动机以及其对当地相关政策反应连贯性是相互统一协调的,从长远来讲,这类企业的政治活动指向具有一致性,表现为一种能够被总结与高度概括的模式(Pattern),这类企业具备战略的全局性、整体性以及长期性特征。越来越多企业体会到政治环境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要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政治环境高度重视,不少企业都特别设置了公共事务组织来对企业和当地政府及其别的一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不过企业是不是有必要对政治战略的进行投入,另外,这样的投入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企业在生成活动中遭遇的各种问题需要理论上的解释。
不难发现,随着政府对企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民间维权组织也越来越多,企业政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怎么样应对政治环境波动所带来的影响,怎么样借助对政治环境的管理,让企业当前获得的优势能够不受政策变化的影响,增强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成为企业以及包括一些消费者、政府机构,其他社会团体等一些利益群体均十分关注的问题。
由此可见,企业政治战略问题的提出,是企业实践活动变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Baron D P.Integrated strategy,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39(2).
[2]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3]Child J.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Sociology,1972,6
[4]Lewin A Y.Volberda H W.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
[5]Mahon J F,Waddock S A.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an integration of issue life-cycle perspectives.Business and Society,1992,31(1):19-32
[6]Masters M,Keim G.Determinants of PAC participation among large corporations.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85,47.
[7]Oliver C.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 based view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8]Porter M.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Free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