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生道德人格教育初探

来源:nylw.net 作者:水战红 刘大中 发表于:2010-08-24 09:58  点击:
【关健词】高职生;道德人格;人格缺失;原因;途径
高职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道德水平对整个社会道德起着一种示范、导向和衡量作用。本文从高职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及原因对高职生道德人格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强新时期高职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基本策略。

道德人格是什么呢?它是指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中,就个人尊严而言,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每个人不论其人种的差别和文明发达的程度,也不论其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相貌的美丑和健康状况的好坏,都具有平等意义,都应当在社会中享受到做人的权利、履行做人的义务,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规定性。这可视为广义的人格含义。从狭义上讲,人格是指个人的品格,是个人的价值品格的总和。这是个人从道德上区别于他人的规定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因此,道德人格是表明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面貌的概念,它标志着人的道德责任、道德标准和文明行为的水平和层次。
  一、 现阶段高职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革命正在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变迁。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对高职生道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部分高职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尽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所致。
  (一)道德定位低,没有确立较高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更有部分高职生不认同社会主义道德导向、共产主义渺茫论、雷锋精神过时论仍有市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念危机,“垮掉的一代”,社会对新时期部分高职生道德人格缺乏现象的描述。
  (二) 道德责任意识不明,对社会道德价值不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发生嬗变,社会步入了道德不定型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高职生道德人格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有些高职生缺失最基本的道德人格,迷失了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信仰和追求。道德自律能力低下,道德失范甚至人格沦丧的情况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三)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离,言行不一。在我国,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重视的,但是在一些家长和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许多精神问题,也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至于道德修养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这种对于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以及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高职生心灵的困惑和迷茫,导致他们言行脱离。
  二、当代高职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格教育的沃土,它对高职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使得缺陷家庭中的学生不能充分享受父母关爱,他们在社会上往往要承受嘲讽、冷落等不公正待遇,在心理上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容易转化为反社会行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的大量统计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家庭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一些家长对子女要么娇惯溺爱,要么粗暴打骂,要么放任自流,这三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二)学校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忽视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道德养成的思政课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的客观环境,要求思政课教育应实行开放式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教学封闭,这一切严重阻碍了思政课教育实效的取得。忽视了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正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才使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职生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其中一些人注重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过分强调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能动和独立作用,“以自我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得到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认同。同时新时期高职生的物质利益要求越来越突出,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高职生的思想重心发生偏移,在唯利是图思想的腐蚀下,社会责任感在降低,追求物质享受、讲究实惠的倾向在上升。有的高职生认为“生活就是实用,理想信仰都是无用。只要捞到钱,就会活得潇洒”。特别是在择业方面,物质利益导向更为明显,出现一种重眼前轻未来、重利轻义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一些高职生的价值取向的短视化和非理性化,导致了他们道德认识肤浅、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弱化。
  (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由于经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很容易出现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局面。特别是当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之后,对其他地区和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既诱发了人们渴望在短时期内发家致富的愿望,也助长了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扬弃,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并被接受。自彭宇案以来,人们不敢做好事,“做好事不得好报”、“见死不救”事件的增多,从本质上讲,还是因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在下降,而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追求个人人格完善并将推广到社会道德建设中,但新时期种种运动、思潮的冲突,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传统的土壤。社会上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中,对涉世不深、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高职生来说,难免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重才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创造的偏差,从而导致他们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新时期高职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必须强化校园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对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思想追求、人文景观最能体现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无时不在渗透和影响着高职生的人格养成。在校园文化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其道德教育功能。首先加强民族文化归属感的教育。民族文化归属感是校园文化道德人格的核心情感。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真正纽带,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缺乏民族文化的校园文化不可能孕育最根本利益归属感强烈的人格,也不可能孕育崇高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校园文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充分重视并开发其民族浓厚的民族人文校园氛围,孕育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荣誉感。从而奠定勇于创新的精神基础,实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其次加强历史自尊与历史发展自豪感的教育。历史自尊与历史发展自豪感是校园文化道德人格化的逻辑起点。自尊感与自豪感是任何主体道德人格孕育教育界必须具备的逻辑起点,孕育高职生人格尊严与奋斗精神。许多高职生自卑感往往源自于不尊重历史的校园文化的浸染,虽然这种浸染过程是缓慢无意识的,但对人格尊严的损害却常常是沉重的。再次是加强规章制度教育。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它们都应建立在教育的道德基础上,并应遵循道德人格孕育规律发挥道德人格孕育的功能。当这些规章制度违背了这一规律时,其道德人格孕育的功能就会丧失甚至走向反面。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