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王子坤 杨兴昌 发表于:2011-05-23 11:23  点击:272次
【关健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缺陷;现代超越;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体系,既蕴含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汲取“民本”宏旨重民的道德取向,超越“民本”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群体理性的利益规约,倡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
  “民本”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指以“民惟邦本”为基本模式构建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伦理学说,中心是指治国者要以安民为务,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历经汉唐及其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本”一词肇始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方能安宁。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其观点散见于《诗》、《书》、《礼》、《易》等上古文献中。比如,《尚书·盘庚》的“重我民”,《诗经·大雅》的“宜民宜人”,等等,都反映了古代先哲对于早期政治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殷周民本思想成为传统民本思想的滥觞。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君失民矣,焉能逞其志?”说的是民为君本,君依赖于民而存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民弃其上,不亡何待?”从民心向背关系国之存亡、君之胜败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进入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因此,治民有术,争得民心,成为各路诸侯获取成功的根本。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了大体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为成败之本。《管子·牧民》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这样便可以更好地“牧民”。孟子继承并系统发挥了孔子以德治为核心的民本观,构建了王道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的命题,推出了“得其民,斯得天下矣”[2]的结论。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不仅用“舟”“水”关系比喻君民关系,而且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3] 将君与民的关系提升至立君为民的高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为后世民本观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秦统一六国后,以严刑酷法强化统治,导致其迅速败亡,这一历史事实从反面说明了“以民为本”对于巩固君主统治的极端重要性。鉴于此,汉初“无为而治”的统治方略应运而生。贾谊在对秦亡的反思中,提出了“民无不为本”[4]的思想,促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此基础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5]在治国实践中促进了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暴政亡隋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君臣将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视为治国施政之大戒,提出了君民鱼水、君民一体等一系列关于国、君、民之间关系的认识,把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贞观初期,唐太宗就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6]在他看来,只有存百姓才能存国家,有了国家才有君主。他反复告诫侍臣:“国以人为本”、[7]231 “国以民为本”。[7]232民是国家社稷的基础,治民是君主政治之本,治国者要爱民、重民,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民心稳固,国家才会安宁稳定。北宋时期,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官为民役”,“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这也就是说,凡为官者都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老爷。李觏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在《安民策》中提出“民之所归,天之所右也;民之所去,天之所左也,天命不易哉!民心可畏哉!”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孔孟以来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把传统民本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他看来,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是君主为政的核心。在《仁说》中,朱熹阐释了这一宗旨,“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已发而其用无穷。”宋朝及其后的理学思想对传统“民本”的最大贡献,在于推进了民本思想的哲理化,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仁政王道的逻辑必然。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是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传统民本思想带来了全方位挑战。民本论者开始以民本思想作为评判君主专制的工具,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君权的主张。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8]2-3唐甄的“自尊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9]等论断,都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对其后的反君主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构成了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天下与君主关系的认识上,他们企图摆脱传统民本“君体民用”的思维模式,确立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地位。比如,黄宗羲破天荒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8]2的主张;王夫之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主张“循天下之公”;[10]顾炎武锋芒直指“私天下”、“独治”的君主专制,在《日知录·守令》中,他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治”思想。这些观点触及了民本思想之要害,达到了封建专制所能容纳的极限,透露了近代民主启蒙的气息。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仍离不开剥削阶级统治的目的,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向更深层次转化拓展。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积淀,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主导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构建,演化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文化总纲,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形态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评价
  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体系,它既可以为君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也可为批判现实专制提供伦理参照。作为一种道德戒律,民本思想劝告统治者要爱民重民,在经济政策上要富民足民,在统治方式上施行德治、礼教、仁政,劝勉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这些主张对于滥用君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民本思想在道德取向上以民心向背作为裁量政教得失的标准,迫使统治者在实践层面制定并推行一系列薄赋敛、轻徭役、省刑罚、重教化的政策,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呼声。在漫长的专制时代,民本思想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站在民众的立场,对君主专制展开批评,矫正君主的政治过失,遏制君欲的无限膨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民众的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搜藏 QQ书签 Google书签 POCO网摘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