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光辉实践——试论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变迁(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袁自煌 杨志刚 张雪 发表于:2011-08-18 14:55  点击:
【关健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教育理论与政策变迁
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对教育功能定位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所有

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对教育功能定位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所有这一切更加凸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对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的全面把握,从而也为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90年历程,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全面的过程,从一个时期注重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到全面强调发挥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功能,强调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党对教育的功能认识更加科学和完整。
  
  三、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需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确立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为谁办教育,谁享有教育发展成果,是一个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根本一致的。
  战火纷飞的革命斗争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尚未建立,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人民大众要求受教育的权利还不能全部成为现实。尽管如此,在苏区、在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党坚持教育向工农大众开放,大力发展工农教育、红军教育、革命干部教育和妇女儿童教育。开展了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成人学校到正规学校、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多种类别、层次、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满足人民大众受教育需求,还教育于人民。
  新中国的成立,为保障人民大众受教育权,奠定了政权基础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保证了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现代社会,教育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进人新世纪以来,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视野下,党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机会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助学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育公平。
  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四、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发展和完善,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趋于系统和深化
  
  教育方针是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而确定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党对当时中心任务的判断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用明确规范的语言提出的文化教育方针。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工作继续贯彻和执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上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成功地接管和改造了旧教育,为创建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人们把关于教育方针的这两个表述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的教育方针加以贯彻。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后来简称为“四有”。1983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新形势,站在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 以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