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舆论场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常态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艳玲 李 颖 发表于:2015-11-12 12:24  点击:
【关健词】移动网络媒体;舆论场;公民政治参与
摘要: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各类移动终端及智能化移动设备的兴起,移动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其自身的发展正在创造着无限可能。即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开始成为新信源,且影响着舆论场的走向。移动网络媒体已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也标志着我国移动舆论场平台的初步形成。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5-0124-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20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各类移动终端及智能化移动设备的兴起,移动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其自身的发展正在创造着无限可能。2012年6月30日,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电脑网民的数量,前者为3.88亿,后者为3亿,手机已经成为上网的第一大终端。美国罗伯特·斯考伯与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指出,早在2012年全球手机数量就已超过世界人口总数;到2012年底全球平板电脑的数量已达1.2亿台[1]。对多数人来说,智能手机目前仍是主要的移动设备,这都要归功于能够将个人电脑数据转移至云存储的数据大迁移,而对场景应用程序的兼容也稳固了智能手机的地位。
尽管移动互联网概念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短短几年移动终端的用户已变成重度用户,每天使用超过五小时的用户达到26.6%。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数居世界首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全民时代。即主要以微博、微信、微视频、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移动互联网平台,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开始成为新信源,且影响着舆论场的走向。于是,移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标志着我国移动舆论场平台的初步形成。
一、移动舆论场公共话语空间的独特性
移动舆论场不同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它同时兼容了移动舆论场域的多元特征,以至于其公共话语表达空间显现出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性。
微博因其具有信息流通速度快、信道多元,且微博的使用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倾斜,随时随地拍照、发布信息的及时、高效、真实等传播特点,加之政府部门官方的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跟进,更是强化了其作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地位。而微信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传播,“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用户突破6亿,公共账号超过200万个”。从2013年下半年起,微博的活跃度下降,活跃用户流失比较严重。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众多网友从微博客的公众意见平台,转向更为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微博上陌生人的集体“吐槽”转向微信熟人之间的相互取暖。移动新闻客户端则是各大媒体面对新闻移动化趋势加强、针对手机网民的阅读习惯而开发的新型新闻移动终端。移动新闻客户端注重界面设计的简化、内容及时更新、随时随地互动,在手机网民中渗透广泛,取得了良好的用户粘性和用户体验。
(一)圈子化聚集
圈子化聚集是现实社会的人际传播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的对照,是网络社会中人作为社会关系的集合而存在的“必需品”,人际传播的强关系很好地弥补了大众传播松散、无序的状态,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到达与精准率。移动网络媒体的公共话语表达就呈现出从广场传播到圈子化聚集的趋势,微博的分组、微信的群聊和朋友圈等功能就是很好的佐证。其中微信无论作为一个便捷的即时通信工具,还是朋友圈的转发评论、公共号的传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私密性、个性化的特征。志同道合的群体形成相对封闭的圈子既有利于公共话语的高效传播,由话语表达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时间差也会大大缩小。即微信信息传递私密,但社会动员功能反而更强,使其依靠移动终端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圈子化的小型舆论场,并已然影响着舆论场的走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二)去中心化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媒体中,信息传播不再是由一个权威传播中心向异质的、分散的大众进行点对面传播,而是呈现着点对点、面对面等交互式的多维度形态。在移动舆论场中虽然仍有意见领袖的存在,在公共事务和公共话语空间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传播中心,每一个个体在传播中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能动的信息选择和传播者。诸如2015年年初,备受热议的“重庆女司机被打”“云南导游骂人视频”等事件真相的大逆转,就表明移动互联网空间中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而是主动寻求事件多方位的真相。传统媒体作为意见领袖的权威地位开始面临挑战,舆论走向在一次次的转发和评论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改变。
(三)碎片化表达
随着3G、4G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随时随地发布的便捷也彻底改变了公共话语空间的特征,使得碎片化的表达成了移动舆论场的普遍状态,这也高度契合了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碎片化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文本规范和逻辑性的束缚,更加有利于自由表达机制的建立。正如彭兰所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思维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时间不再重要,空间与情境才重要。在移动互联网上,对用户来说所有的时间都可以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都是黄金时间[2]。
二、移动舆论场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常态
移动舆论场公共话语空间的独特性,使公民政治参与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并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常态。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移动互联网媒体打破了网络技术性壁垒,降低了操作门槛,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参与的网民数量骤增;信息传播的爆炸性和高效率使得网络事件群聚效应更加显著,加剧了公民的围观和讨论;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移动舆论场的构建,使得网民政治参与的互动性增强;而一些传统媒体进军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新颖的形式来对接深度的内容,也为公民政治参与进一步深度化开辟了新路径。诸如对于2014年震动世界的马航MH370事件的关注,就充分显示了移动舆论场域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威力,特别是新浪微博对该事件持续一个多月高居话题榜榜首,前前后后总共得到了近8亿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讨论,对事态发展的预测、对遇难亲属遭遇的同情,甚至对中外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比较都成了网民政治参与的相关话题。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效果更加直接与明显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